食为政首,粮安天下。粮食生产和安全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时刻关心的问题。2023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风尘仆仆地来到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考察盐碱地整治、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情况。总书记指出"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
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沧州市加快推进盐碱地改造升级,创新培育适生作物品种,积极发展深加工,延伸产业链,不断破译"白色荒漠"的丰收密码,让"盐碱滩"变成"米粮川" 。
在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后仙庄村,4300多亩旱碱麦长势喜人。随着村里排盐碱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新品种、新技术的普及,旱碱麦的收成一年比一年好。
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后仙庄村村民 王立国:
这个麦子穗又大又肥,最少亩产得600斤到700斤,我这20多亩地,我预计今年比往年多收入5000到6000块钱。
目前,后仙庄周边6个村共建设1.8万亩高标准农田,物联网孢子捕捉系统、虫情测报灯、田间生境远程监测设备、小型气候观测仪的安装使用,让盐碱地种出"科技范儿"。
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后仙庄村党支部书记 王志亮:
我们四情监测站,就时时刻刻监测我们这个地的情况,什么虫灾、旱情,各种情况它都监测到。
为把"盐碱滩"变为"米粮川"。两年来,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旱碱麦特色产业创新基地、国家旱碱麦农业标准化区域服务与推广平台等"国字号"科研机构相继在沧州挂牌运行;通过咸水结冰灌溉技术和化学、生物方式改良土壤结构,盐碱地地力持续提升;通过组建旱碱麦育种体系,"冀麦32""捷麦19""捷麦20"等一批新品种成功选育。
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中捷产业园区农科所所长 张卫军:
"捷麦20"从去年进行了大面积示范种植,增产幅度比较明显,得到了农民的认可。
随着治理技术的不断提升,除了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梨、桃、苜蓿、高粱、茴香等农作物也在盐碱地上开花结果。为把盐碱地特色农产品从"农田"推向"餐桌",沧州积极发展精深加工。在位于后仙庄村的黄骅面花非遗工坊,村民们正在蒸制手工面花。
河北帝鉴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黄丽颖:
我们推出了节日类造型面花产品,拓宽了我们的销售市场,我们每天的产量在2000多个,月产值在10多万元。
瞄准深加工,当地还组建7支科研团队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研究院(沧州)中试车间,科研人员正在进行旱碱麦啤酒的试验。依托旱碱麦品质好、麦香浓、营养高等特点,他们已经研发出十多种旱碱麦系列产品。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研究院(沧州)常务副院长 董维:
旱碱麦的代餐粉系列,以及我们的萌芽茶,还有高纤面包等产品等产品,我们已经完成了实验室的小试和中试的放大,目前正在跟企业洽谈合作,到时候我们能在市场上看到更多更丰富的旱碱麦产品。
牢记嘱托,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2024年,沧州市夏收旱碱麦154.7万亩、亩产260公斤、总产40.22万吨,较上年分别增长54%、6%、64%。拥有市级以上盐碱地产品加工龙头企业25家,年生产能力100万吨以上。"黄骅面花""黄骅苜蓿""南齐茴香""碱地梨"等多个盐碱地特色农业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2024年,沧州市盐碱地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39亿元。曾经"白花花"的盐碱地,逐渐"绿油油""金灿灿",变成新粮仓。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