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历史 > 张家口文化历史

元中都博物馆螭首:草原长歌中的永恒守望

2025-05-16 11:26:30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在张北县辽阔的草原与群山之间,元中都博物馆静默矗立,馆内螭首以其蜿蜒的龙身与威严的兽面,向世人诉说着七百年前蒙元帝国的辉煌与多元文明的激荡。作为元代都城建筑的典型构件,螭首不仅是皇家威仪的象征,更是草原与中原文化碰撞、融合的见证者。它的存在,如同一把钥匙,为当代人打开了理解元代政治、艺术与地域特性的历史之门。

  螭,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无角之龙,至元代,螭的意象被赋予更深厚的政治意涵。元大都(今北京)与元中都(今张北)作为帝国的冬夏都城,其宫殿建筑广泛使用螭首作为排水构件,既因螭龙“司水”的神话功能契合建筑防涝需求,更以龙形彰显“天命所归”的皇权正统。

  元中都螭首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艺术风格的混融性。细观其雕刻:龙首昂扬,双目圆睁,獠牙外露,尽显草原民族的雄健之气;而龙身鳞片细腻如波,须髯飘逸如云,又透出中原工笔的精致典雅。这种“刚柔并济”的美学特征,正是元代“多元一体”治国理念的缩影——蒙古铁骑以武力征服中原,却以包容的姿态吸纳汉地文明,构建起横跨欧亚的帝国文化体系。 

  螭首所在的宫殿基址,考古学家曾发现其排水系统设计精妙:螭首口中孔道斜向下倾,与地下陶管相连,雨季时雨水自龙口喷涌而出,形成“九龙吐水”的奇观。这一设计,既借鉴了“螭首散水”的汉地工艺,又因地制宜地强化了排水效率,以应对坝上地区夏季骤雨集中的气候特点。实用性与象征性的完美统一,折射出元代工匠对多元智慧的兼收并蓄。

  在元中都螭首的斑驳纹路间,不仅镌刻着皇家的威仪,更封印着无数湮没于史册的民间叙事。这些口耳相传的故事,如坝上草原的风,裹挟着泥土的腥咸与牧草的清香,将冰冷的石雕浸染出人性的温度。

  当地流传着一则关于螭首诞生的工匠传说:元代至大年间,朝廷征召汉人工匠王延寿督造元中都螭首。王延寿为还原“敖包山守护神龙”的威仪,三次深入草原腹地,观察暴风雨中云层的翻涌与闪电的走势。然而,监工的蒙古贵族以“工期延误”为由,斩其长子以儆效尤。王延寿强忍悲恸,将鲜血混入青石粉,终在月圆之夜雕成螭首。完工当日,电闪雷鸣中,人们目睹一道红光自龙目迸射,工匠的魂魄与螭首合而为一。自此,每遇暴雨,螭首便发出呜咽般的低鸣,牧民谓之“匠魂龙吟”,将汉人工匠的技艺执念与蒙古“万物有灵”观念交织。

  在张北县志中,记载着清光绪年间的一场大旱。“中都螭首乃水龙化身,以净水沐其双目祈雨”,民众取闪电河之水清洗龙睛,三日后果真降下甘霖。1934年华北蝗灾,村民再行此仪,竟得暴雨灭蝗。现代气象学家考证,张北地区夏季降雨多集中于七月下旬,与传统“沐龙求雨”的时间节点吻合。传说将螭首的排水功能升华为“驭水神通”,体现农耕——游牧交界地带民众对自然规律的朴素认知与生存智慧。

  1945年苏蒙联军进攻张北,日军为阻攻势,企图炸毁元中都遗址。守备队长佐藤三郎挥刀砍向螭首,刀落瞬间,龙颈突喷涌黑水(实为积年雨水混合地衣分泌物),佐藤惊惧退却,遗址得以保全。当地民众以“龙有逆鳞,触之必怒”解读此事,赋予文物抵抗侵略的民族气节象征。

  元中都博物馆的螭首,凝固了一个帝国的荣耀,也承载着文明碰撞的火花。它的每一道刻痕,都是草原与中原对话的语言;它的每一次“吐水”,都是历史长河的涓滴延续。在新时代下重审这件文物,我们更能领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真谛——无论蒙元帝国的“华夷一体”,还是今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其内核都是对差异的尊重与对共生的追求。螭首不语,但它的存在本身,便是对文明互鉴最雄辩的诠释。

  (记者 翟见英)

编辑:苏颖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