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北麓,壶流河畔,蔚州古城以“八百村堡八百戏楼”的壮阔格局,静默守护着千年文明史。2011年,南安寺塔地宫的考古发掘为这片土地揭开一角隐秘——一件长仅5.5厘米的鎏金莲花金刚杵惊艳现世。两端四瓣梅花舒展如莲,亚腰形制似壶流河蜿蜒的曲线,中间穿孔处鎏金流转,凝固了辽代工匠的指尖温度与地域审美基因,成为解码草原文化与中原技艺交融的微观史诗。
莲花与鎏金:辽代工艺的文明叙事
这件金刚杵的工艺细节,折射出辽代金银器的巅峰技艺。唐代锤揲、錾刻技术传入契丹后,与游牧民族擅长的累丝、鎏金结合,形成独特的“草原唐风”。今日,当我们透过蔚县博物馆的玻璃展柜凝视这件金刚杵,实则是在与千年前的契丹工匠展开跨时空对话。5.5厘米的方寸之间,莲瓣的弧度精确到毫厘,鎏金的厚薄控制在微米级,折射出辽代手工业的惊人精度。
金刚杵两端莲瓣的简约线条,既保留农耕文明的细腻,又注入草原图腾的张力。金刚杵中间穿孔设计则暗合代国贵族佩玉的礼制传统——这种“以孔载道”的智慧,在蔚县剪纸的镂空技法中仍可窥见。这种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在当代蔚县剪纸非遗传承人的刀锋之下得以延续——匠人们仍在用0.1毫米的误差标准,雕刻着姹紫嫣红的“纸上王国” 。
塔影传奇:从地宫盗案到文化觉醒
南安寺塔的千年命运堪称一部民间史诗。2011年地宫盗案震动全国,盗贼挖通12.2米地道洗劫文物,最终追回的109件珍宝中,金刚杵以其精巧工艺成为焦点。这场风波意外催生了蔚县人的文化自觉:村民自发成立文保队,老匠人用剪纸复刻地宫壁画,中学校园传唱《护塔谣》——“古塔影里日月长,代代守它如爹娘”。
塔身的铁铎曾在风中鸣响千年,与蔚县秧歌的梆子腔共谱乡音。传说一位孝妇为阻洪水坐瓮成塔,其舍身精神化作塔檐铜镜,至今映照壶流河畔的晨昏。这种将历史灾难转化为精神图腾的智慧,恰如金刚杵在盗案后的重生。
鎏金莲花金刚杵,是蔚县辽代文明的一个璀璨切片。它承载着工匠的虔敬与哲人的冥想,最终在地宫发掘中重见天日。当我们以现代科技分析其合金比例,用数字建模还原制作工艺时,实则在完成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接力。这件文物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化传承,是在于让历史基因在现代语境中持续突变、生长。(记者 翟见英)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