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情

从“垃圾围城”到“绿色赋能”的生态革命——记者探访垃圾如何变身绿色能源

2025-08-04 14:57:06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每天“吞”下1800吨生活垃圾,却能“吐”出63万度电。垃圾处置告别传统填埋方式,而是经过850℃高温煅烧,让原本的废弃物摇身一变,成为绿色的电能,真正实现了“用垃圾,点亮万家灯火”的美好愿景。近日,记者走进光大城洁环保能源(张家口)有限公司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去见证“垃圾”的“华丽蜕变”。

image.png

  “看不见垃圾”的垃圾厂——颠覆你的传统认知

  垃圾场就一定是臭气熏天、苍蝇乱飞吗?垃圾焚烧就一定会浓烟滚滚、污染环境吗?走进光大城洁环保能源(张家口)有限公司,这里不但没有刺鼻的异味,没有堆积如山的垃圾,反而是一座现代化的“花园式工厂”,整洁的厂区、高效运转的设备、高大上的工作环境和一片生机勃勃的绿化景观映入眼帘,完全颠覆你对“垃圾场”的固有印象。

  张家口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由中国光大环境集团与张家口城洁环保集团共同投资,总投资约11.44亿元,占地134.88亩。据了解,我市6区1县的生活垃圾经分类后的其他垃圾都送至光大城洁公司,在这里,垃圾经过高温焚烧后转化为绿色电能。

  “我们让垃圾处理‘看不见、闻不到、听不见’。”光大城洁环保能源副总经理王子龙介绍,厂区采用全封闭垃圾仓设计,臭气被反吸至焚烧炉助燃,渗滤液处理后循环利用,烟气排放优于欧盟标准。“烟囱几乎看不到白烟,因为采用了活性炭吸附、袋式除尘等先进技术。”

  “吞”垃圾“吐”电能——850℃的绿色革命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垃圾围城”问题日益严峻。传统的填埋和堆肥方式不仅占用土地,还可能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而垃圾焚烧发电,则成为当前最科学、高效的解决方案之一。

  在操作间,记者看到,工作人员隔着加厚真空玻璃,操控着自重约8吨,抓取量为10吨的巨大“抓斗”,将垃圾运送至850℃的焚烧炉内被无公害化处理。

  “垃圾焚烧后,体积减少90%,重量减少75%。”王子龙说。据了解,垃圾仓是项目的一大亮点。该公司垃圾仓长97.3米、宽30米、深30米,总容积约为8.7万立方米,可存放约3.8万吨垃圾。垃圾经过发酵后,由抓斗送入焚烧炉燃烧,产生的热能转化为电能,烟气经过净化处理后达标排放,飞灰固化稳定后填埋,炉渣则可制成建材。真正实现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目前,张家口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每天接收来自经开区、桥东区、桥西区、宣化区、万全区、崇礼区和怀安县的生活垃圾。一吨垃圾可发电约350度,足够一个普通家庭使用两个多月。“这不仅解决了垃圾处理难题,还缓解了电力供应压力。”王子龙表示。

  “一进四出”——垃圾的“重生之旅”

  在中央控制室,巨大的电子屏幕实时显示着垃圾焚烧的各项数据。技术人员介绍,这里被称为项目的“大脑”,项目技术人员可以实时观察垃圾焚烧的情况,监控炉内燃烧工况,操作各个设备,严控各项指标。通过监控画面,能清晰看到炉内炉火、垃圾仓接料口、炉渣出渣口和卸料平台等现场情况。同时,正中央图示的右下角显示着烟气数据,右上角则是飞灰数据。技术人员通过监控画面实时调整设备参数,确保焚烧过程安全高效。

  “垃圾焚烧的工艺可以概括为‘一进四出’。”王子龙介绍,“一进”是指生活垃圾进入厂区,“四出”则是烟气、飞灰、炉渣和渗滤液的处理结果。经过活性炭吸附、袋式除尘等工艺,排放指标优于欧盟标准,烟囱几乎看不到白烟;焚烧产生的飞灰经过固化稳定后填埋,确保无害化;炉渣可用于制作建材,如砖块,实现资源化利用;经过污水处理系统净化后循环利用,实现“零排放”。

  垃圾是错放的资源。在张家口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通过先进的焚烧发电技术,垃圾被转化为电能、建材和清洁水源,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也真正让垃圾处置告别“填埋时代”,迈进“能源时代”。目前,该公司日处理垃圾量1800吨,年处理生活垃圾约66万吨,年发电量可达2.2亿度。如此庞大的处理能力和发电量,不仅为改善了城市环境,更为能源供应、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绿色动能。(记者 王松 通讯员 赵哲伟)

编辑:苏颖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