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郑佳洵 杨蕾 段维佳 吴苗苗
20天前,张孟臣结束5个多月的南繁工作,从海口启程返回石家庄。
飞机掠过海岸线时,他怀里紧紧抱着几袋沐浴过海南阳光的种子——这些凝结着最新科研成果的种子,或许将成为中国大豆育种的新希望。
没过多久,4月28日,他又带着这些希望站上了202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的领奖台,让世人看到了中国农业科研工作者的荣光。
张孟臣参加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
作为农业农村部黄淮海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所二级研究员,从1982年开始,每年有近5个月的时间,张孟臣都会奔赴海南。
在河北,大豆一年只能种植一茬,育种周期漫长;而在海南,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能让育种进程加快,通过南繁加代,原本需要十年才能完成的选育工作,如今只需五六年。四十多年来,他往返于河北与海南之间,累计行程超过百万公里,在这片热土上书写着中国大豆育种的传奇。
“咱们的种子被‘卡脖子’太久了!”张孟臣的话语中透着不甘。作为大豆的发源地,中国的大豆产业却长期面临着产量和品质的双重困境。国产大豆难以满足国内需求,每年都需大量进口,而我国大豆亩产量仅为国外的三分之二。这不仅是技术的差距,更是关乎国家粮食安全的严峻挑战。
四十余载的科研生涯,张孟臣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育成冀豆系列品种31个,推广面积超1亿亩,获得19项成果奖励。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坚守与突破。
5月7日,张孟臣与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大豆遗传育种团队成员在人工气候室观测大豆育种状态。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杨蕾 摄
面对大豆蛋白与产量“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国际难题,他打破传统理论束缚,创新性地构建协同育种模型,最终育成“冀豆12号”。这个品种不仅以世界领先的水溶性蛋白含量打破纪录,更实现亩产300公斤的突破,让中国高蛋白大豆育种技术站在了世界前列。
如今,“冀豆12号”推广期间,带动农民增收近50亿元,提升加工企业效益近20亿元,用科技力量重塑了大豆产业的经济版图。
面对单花授粉成功率不足50%的世界级难题,他另辟蹊径,创建大豆ms雄性核不育基因动态种质基因库,将3000余份优异种质资源整合,使育种效率提升数倍。
“这就好像是为大豆育种装上‘加速器’,通过构建开放式自然杂交群体,破解了大豆遗传基础狭窄的世界性难题。”在张孟臣主导下,“冀豆17号”等一系列高产品种应运而生,其中“冀豆17号”的含油量达23.42%,超越进口大豆,成功将我国高油大豆产区从东北拓展到黄淮海平原。
对于已经69岁的张孟臣来说,育种不仅是技术突破:第一代开拓者奠定基础,第二代中坚力量持续攻坚,第三代科研骨干勇挑重担,第四代青年才俊崭露头角。
2024年10月,张孟臣在石家庄市藁城试验田与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大豆遗传育种团队学科带头人杨春燕交流大豆生长情况。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杨蕾 摄
前浪“引路”,后浪“奔涌”。
史晓蕾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大豆遗传育种团队研究员。“近两年,我们又开展一些新的方向,比如说耐盐碱以及耐密抗倒品种的选育。一方面想扩大土地利用率,想在盐碱地也开始种大豆;另一方面我们开展耐密抗倒的研究,主要是为了提升大豆的产量。我们现在黄淮海地区产量就是密度大概1.5万株每亩,我们希望提高到1.8或者2万的密度。”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这是张孟臣常挂在嘴边的话。
从南到北,再从北到南。
今年6月,他从南繁带回的种子将在石家庄市藁城试验田播种。相信,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这些承载着科研人员心血与梦想的种子,终将长成金灿灿的大豆,为中国的粮食安全筑起一道坚实的屏障。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