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晓叶:张家口市文旅推荐官
清晨,张家口草原天路,露珠还挂在草叶上,“仙姐”已经举着手机穿梭在晨光里。镜头前,她如数家珍地向网友们介绍道:“这里空气清新得满鼻花草香气,来这里,烦恼会随风消逝……”这段被她精心剪辑的短视频,在平台上收获了12万播放量——这是“仙姐”作为我市文旅推荐官的日常,也是她用热爱浇灌家乡的第八百多个日夜。
一份藏在心底的执念
“成为推荐官,不是偶然,是早就长在骨子里的念想。”“仙姐”本名石晓叶,从事旅行社工作,见多了游客对张家口的陌生。“总有人问‘张家口除了滑雪还有啥?’我急了,咱这儿的万全右卫城有600年的厚重历史,坝上的莜面能做出数十种花样,这些咋能没人知道?”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视频号发布了一条万全右卫城《大道回响》实景演出的片段。镜头里,古城墙下的战马嘶鸣与现代灯光交织,3分钟的视频意外火了,评论区里满是“这是张家口?太震撼了”的惊叹。那晚,石晓叶盯着后台数据彻夜未眠,“原来真有人愿意听家乡的故事”。
从此,她多了个身份——“仙姐美食游”博主。石晓叶白天在旅行社对接游客订单,晚上就窝在书房剪视频;周末放弃休息,带着航拍器钻进深山古村。“同事说我疯了,放着安稳工作不做,整天风吹日晒。可我一想到那些被遗忘的老戏台、快失传的美食手艺,就坐不住。”她的转型,源于对乡土文化朴素的珍视:“咱张家口的美,得有人守着,更得有人喊出去。”
在细节里打捞文化
“文化不是高高在上的,是藏在一口热汤、一块老砖里。”为拍出沽源滦河神韵,她凌晨4点驱车两小时,捕捉到了晨雾漫过湿地时,牛羊剪影与河流弯道构成的“太极图”;记录蔚县古城时,她翻遍县志,缠着老匠人学唱古堡小调,“得让网友知道,这城墙不只是石头,里面有歌声、有故事。”
“有一次为了拍土豆从地里刨出来的瞬间,蹲在田里等了老农半个钟头。”那条视频里,带着泥土的土豆滚落在筐里,配着“咱德胜村的土豆,能炖出整个草原的香”的解说,作品流量妥妥飘红。
屏幕内外的双向奔赴
“仙姐,下周去张北,能推荐个本地人常去的饭馆不?”“莜面窝窝的蘸料咋调?求教程!”每天打开私信,成百上千条留言等着石晓叶回复。她的手机备忘录里,记着各地网友的“打卡需求”:北京来的三口人想找家独特民宿,山东的父母要带娃体验农耕,江苏的食客专门为羊肉而来。
“网友不只是来看风光,更想知道‘怎么玩得像本地人’。”她索性在直播里开起“云导游”,带着镜头逛本地美食城,教大家挑选道地食材;蹲在莜面坊里,跟老师傅学“三蒸三熟”的诀窍。这种互动渐渐发酵成温暖的循环。石晓叶做的不只是宣传,是在“搭一座桥”,让更多人看见家乡的好。
坚守里的文化自觉
如今,“仙姐美食游”的粉丝量已经突破13万,爆款视频《大道回响》播放量高达116.8万,她也成了河北省文旅厅的“常客”,跟着采风团走过邯郸、唐山等多地,甚至把张家口的羊肉推介到了内蒙古二连浩特。但她总说:“走得再远,根还在张家口。”
有人找她合作带货,开价不菲,她婉拒了:“我不想让‘推荐’变味,网友信我,是因为我拍的是真的家乡,不是广告。”她的视频里,没有华丽的滤镜,只有真实的烟火气——冬天的雪落在富龙小镇的屋檐上,夏天的雨打在草原天路的野花上,老人们坐在墙根下晒太阳,孩子们追着羊群跑。
“其实我做的事很普通,就是把家乡的美一点点讲给大家听。”石晓叶的办公桌上,摆着一沓荣誉证书:“河北省文旅推荐官”“张家口市文旅推荐官”“葡萄酒公益推荐官”“张家口文旅尖兵优秀导游主播”…… 但她最珍视的,是今年万全玉米节上,一位老农塞给她的玉米:“闺女,你让更多人知道咱的玉米甜,比啥证书都金贵。”
这不,周末清晨,石晓叶又扛着设备出门了。今天要拍的是草原天路的自然风光,镜头缓缓升起,草原在晨光里铺成绿色的绒毯,她的声音带着笑意传来:“你看,张家口的美,从来都不需要滤镜。”(翟见英)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