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川剧“变脸”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瞬息万变的脸谱和行云流水的身段,演绎出传统戏曲的瑰丽奇绝。在涿鹿县黑山寺乡芦家沟村,32岁的张妍凭借一腔热爱,借助网络资源自学“变脸”技艺。六年磨一剑,如今她的表演已成为当地文化活动中一抹亮丽的风景。
今年,张妍主动牵头组建乡村演出队,将“变脸”这门古老艺术与多样文化节目相融合,走进田间地头、景区村镇,让非遗在乡土间绽放新彩。今日,让我们走近张妍,聆听她与“变脸”之间的故事。
伴随音乐的顿挫节奏,张妍挥袖、扭头、转身,动作行云流水;潇洒甩袖间,折扇起落,墨色脸谱转瞬化作金纹烈面,顷刻又变赤红、银白……在涿鹿县的乡村舞台上,这位身着红色披风、面覆脸谱的演员,仅用几分钟便以交替闪现的脸谱让观众目不暇接,将大家带入充满神秘与惊喜的艺术世界,而她与川剧变脸的缘分,要从六年前讲起。
2019年,曾在北京做过协警、库管等工作的张妍回到涿鹿,正陷入“不知该干啥”的迷茫中。一天,她躺在床上刷短视频时,偶然看到川剧变脸表演,瞬间就被迷住了。“觉得特别神奇,有一种被震撼的感觉。”视频里,表演者抬手投足间的霸气动作、变幻莫测的脸谱,让她心生强烈好奇:“就想知道是怎么变的,越看越想学。”
没有专业老师指导,没有系统教材参考,张妍的“变脸”之路,全靠一部手机“摸黑”探索。她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废寝忘食地研究。她反复观看各地艺人的表演视频,放慢速度,暂停画面,一帧一帧仔细琢磨其中奥秘。“我看得很认真,但一开始根本看不出门道,只能靠自己动脑筋想”。
川剧变脸对演员要求极高,需与音乐节奏相协调,脸谱都有一定的顺序,变换要敏捷且不露痕迹,还得依据脸谱对应的角色做出肢体动作。经过钻研后,张妍开始着手制作道具,研究变脸服装的门道。“变脸分披风和马甲(又称短打),短打更显利落帅气。通过表演,就知道这些变脸服装分好几样,里边暗藏很多种机关,帽子、腿、脚、手、胳膊上都可能有。”除了帽子和鞋,服装、脸谱都是她自己做的。起初,她找来绳子、棉线,用A4纸代替布料,反复裁剪、拼接,摸索机关设计。后来她大概琢磨出是怎么变的,便买来丝绸布料,自己画脸谱、剪图案,戏服缝了拆、拆了缝,反复试穿练习变脸技法,并根据每张脸谱代表的人物,琢磨对应的表演动作。
在变脸艺术中,“回脸”是一项高难度技巧,通常需要长时间练习才能掌握,张妍却仅用两个小时就琢磨透了。“可能我在这方面比较有天赋吧。”她谦虚地说。
这份“钻劲”,让张妍创造了“奇迹”:从4月25日开始摸索,仅用三天两夜,她就掌握了“变脸”的基本要领,完成从“门外汉”到“能登台”的跨越。5月1日,涿鹿县矾山镇一家手机店举办活动,张妍穿着亲手缝制的戏服,跟着节奏完成脸谱变换,成功完成首次公开表演。连续三天登台,她从紧张得手心冒汗,逐渐变得从容自信。“听到台下的掌声就不紧张了。”她说。
那次表演后,“变脸”成了张妍的专属标签。随着名气渐长,她的演出范围从镇上的村子,扩展到怀来、涿鹿周边地区,甚至走进北京、廊坊、延庆等地,累计演出百余场。
张妍并未满足于单一的变脸表演,她将魔术元素融入其中,如变伞、变棍、口吐拉纸、破扇还原、拉花、雪花飞纸等内容,让表演更添趣味与看点。
除了在艺术表演上不断创新,张妍还积极推动变脸艺术的传播。今年7月中旬,她召集周边村子的广场舞爱好者,成立“妍宝歌舞文化传媒”演出队。这支13人的队伍,成员都是普通农民,平时种地,闲时聚在一起排练。“我想建一个娱乐平台,不仅让大家有事干、能乐呵,更想让‘变脸’这门非遗艺术被更多人看见。”张妍说,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更多人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如今,演出队的节目内容愈发丰富,除了川剧“变脸”,还加入情景剧、歌曲、戏曲、小品、模仿秀,广场舞等。最多的时候,她们一天要演八九场,累得说不出话,却始终乐在其中。“‘变脸’是绝活,更是活态传承的载体。”张妍表示,未来,她将持续打磨自身技艺,引领演出队迈向更广阔的舞台。 (李晓利 通讯员 郭颖晖)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