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冻,不生杂病”,这句谚语在民间广为流传。中医认为,秋冻的核心是顺应秋季阳气收敛的规律,通过适度寒冷刺激激发机体阳气,增强御寒能力,但其适用性须以正气充足、阴平阳秘为前提。若体质存在偏颇,或处于寒盛、阳虚、气弱等状态,盲目秋冻会导致寒邪内侵。从中医辨证的角度,以下几类证型人群尤其不适宜秋冻。
阳气亏虚证。此证型多见于虚寒体质或阳虚体质人群。中医认为,“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阳气具有温煦、防御的作用。阳气亏虚者,如虚寒体质女性、老年人、久病体虚者本身阳气不足,温煦功能减弱,表现为畏寒怕冷、手脚冰凉、面色苍白、舌淡苔白。秋季自然界阳气渐收,寒邪渐盛,秋冻会进一步耗伤体内阳气,导致寒邪直中脏腑。阳虚女性易因寒邪侵袭胞宫,加重宫寒,出现痛经、月经衍期、经血紫暗有血块;老年人阳气本已不足,寒邪会阻滞心脉,引发胸闷、心悸,甚至诱发心脑血管疾病;久病者阳气耗损,寒邪会削弱脾胃运化功能,导致腹胀、便溏、精神萎靡,延缓康复。此类人群核心病机是阳气不足以御邪,秋冻会加剧阳虚生内寒的恶性循环。
肺卫不固证。此证型常见于慢性肺病、过敏性鼻炎等患者。中医认为,肺主皮毛,司呼吸,为“华盖之脏”,外合皮毛,开窍于鼻。肺卫不固者,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患者,肺气虚弱,皮毛屏障功能减退,易受外邪侵袭。秋季燥寒交织,秋冻会使寒邪从皮毛、鼻腔侵入。寒邪犯肺,导致肺气宣降失常,引发咳嗽、气喘、咳痰;鼻为肺窍,寒邪刺激鼻黏膜,使肺卫更虚,出现鼻塞、流清涕、喷嚏不止;慢性肺病患者本就肺气虚损,寒邪会加重痰饮阻滞,诱发疾病急性发作。此类人群病机为肺气虚弱,卫外不固,秋冻会直接损伤肺脏,打破肺主气、司呼吸的平衡。
脾胃虚寒证。此证型常见于胃肠疾病患者。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喜温恶寒,若脾胃虚寒,如胃溃疡、慢性胃炎、腹泻患者,则运化功能减弱,表现为胃脘冷痛、喜温喜按、腹胀便溏。秋季寒邪易伤脾胃,秋冻会加重虚寒。寒邪侵袭中焦,使脾胃气机凝滞,导致胃肠痉挛,出现腹痛、呕吐;脾胃虚寒者本就运化无力,寒邪会进一步抑制脾阳,使水谷不化,引发腹泻、食欲不振;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遇寒后,胃酸分泌紊乱,易导致溃疡面受刺激,疼痛加剧。此类人群核心是脾阳不足,寒凝中焦,秋冻会直接损伤脾胃阳气,影响气血生化之源。
寒湿痹阻证。此证型常见于骨关节病患者,如类风湿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中医认为,寒主收引,湿主黏滞,骨关节病属于痹证,因寒湿痹阻关节经络,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遇寒加重。秋季气温下降,湿寒渐盛,秋冻会使寒湿之邪深入关节。寒邪收引筋脉,导致关节周围血管收缩,气血运行不畅,加重疼痛;湿邪黏滞,与寒邪相结,使关节滑膜炎症加剧,出现肿胀、活动受限;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本就正气亏虚,寒邪会进一步耗伤阳气,使痹阻更甚,病程延长。此类人群病机为寒湿凝滞,经络不通,秋冻会加重不通则痛的病理状态。
气滞血瘀证。此证型常见于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患者。中医认为,心主血脉,肝主疏泄,若气滞血瘀,如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则血脉运行不畅,表现为头晕、胸痛、肢体麻木、舌有瘀斑。秋季寒邪易致寒凝血瘀,秋冻会加剧血脉瘀滞。心脑血管病患者遇寒后,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易诱发心梗、脑梗;糖尿病患者因气阴两虚致血脉瘀阻,寒邪会加重肢体末端缺血,引发麻木、疼痛,甚至坏疽;寒邪还会刺激交感神经,使气血逆乱,加重气滞,导致胸闷、心悸等症状。此类人群的核心是血脉不畅,寒则凝滞,秋冻会成为心脑血管意外的诱因。(中国中医药报)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