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历史 > 张家口文化历史

锈色里的礼治:一只青铜盘的春秋战国“档案”

2025-09-29 11:04:10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翟见英

  清晨的张家口市博物馆,第一缕阳光正好打在玻璃柜里的刻铭青铜盘上。绿锈泛着幽光,像撒了把碾碎的孔雀石,盘沿的两只腹耳翘着,像在等待两千多年前的那双手——或许是某位贵族的仆从,正端着它走向祭祀的灵台;或许是位主妇,刚用它盛了温水,给孩子洗手。

image.png                  

  每一道纹路都藏着“规矩”

  这只青铜盘的器形,是春秋战国时期礼器的标准模板:口沿外折,像古人作揖时弯下的腰;腹耳粗壮,刚好能放进成年人的手掌,却又刻意做得略向外张——不是为了好看,是为了端盘时不能太贴身子,这是礼的要求:祭祀时端水,要保持端庄,不能让袖子碰到盘沿;器身浅而圆,是为了盛水不洒,也是为了盥洗时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古人认为,照见自己是对祖先的尊重;圈足低矮,是为了放置时稳定,像古人站着的姿势,稳稳当当,不能摇晃。

  最妙的是器身的云雷纹。这种由连续的“云”和“雷”组成的纹路,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天道的象征——云代表上天的恩泽,雷代表上天的威严。古人把云雷纹刻在青铜盘上,其实是在说:“这只盘子里的水乃上天赐予的,用来盥洗,是为了让自己配得上祖先的福泽。”就像我们现在参加重要场合前要整理仪容,古人的盥洗非简单的洗手,是与天对话的仪式,每一个动作都要符合礼的规矩。            

  一行字就是一段“活着的历史”

  盘内中央的方形铭文区,是这只青铜盘的“灵魂”。虽然字迹已经模糊,但从残存的笔画中,依稀能认出“某某作盘”“祭祀于祖”之类的字样。这种铭文叫“器主铭”,是春秋战国时期贵族的“身份标签”——就像现在的人在笔记本上写名字,古人在青铜盘上刻铭文,是为了告诉后人:“这是我的盘子,它陪我参加了祭祀,见证了我的家族荣耀。” 

  铭文里的“祭祀于祖”,不是简单的拜祖先,是延续家族血脉的仪式。古人认为,祭祀是连接祖先和后代的纽带,而青铜盘就是这个纽带的物质载体。 

  两千年前的日常仪式感

  很多人以为,青铜礼器都是高大上的,其实不然。这只青铜盘耳的弧度刚好贴合手掌,端着它走几步,不会觉得累;器身浅,盛水刚好到手腕,盥洗时不会溅得满身都是——这些细节,其实都是生活的智慧。作为古人生活中的常用品,早上起来,用它盛温水洗脸;祭祀前,用它盛水洗手;客人来了,用它盛水请客人盥洗。就像我们现在用的洗脸盆,虽然普通,却是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仪式感。

  这只青铜盘的年代,正好是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或许,孔子也曾经见过类似的青铜盘,在某个贵族的家里,看着仆人端着它走向灵台,然后说:“礼之用,和为贵。”两千多年后,我们站在张家口市博物馆里,看着这只青铜盘,感受着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气息。古人的礼,我们的仪式感,其实是相通的:都是为了让生活更有温度,让家族更有凝聚力,让文明更有延续性。

   

编辑:苏颖
责编:王 卫
审核:闫振寰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