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1点,小区的灯光逐渐熄灭,唯独街角的24小时朗诗·东山樾城市书房依然亮着暖光。大学生王璐正在这里查阅资料,手边的咖啡冒着热气。“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找到这么安静的学习空间,这里的图书资源还能与总馆通借通还。”
这座今年3月开放的市区首家24小时城市书房,是张家口市图书馆2025年上半年文化服务创新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市图书馆累计接待读者55万人次,举办了150场线上线下活动,组织读者观影170场,一组组数据背后,是这座城市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
服务下沉:从“最早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
今年2月26日,市图书馆低幼阅览室试运营第一天。4岁的萌萌被妈妈领着走进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她伸出小手触摸着阅读绘本,眼睛笑成了月牙。这个专门为3-6岁儿童设计的空间,半年内接待了2000人次学龄前幼儿,举办了40余场绘本阅读、科普实验活动。
24小时城市书房的开放,解决了上班族“与图书馆时间不合”的痛点;低幼阅览室的设立,抓住了儿童阅读习惯培养的关键期;而与河北北方学院联合开展的“外语角”系列活动,则回应了市民提升外语能力的需求。这折射出我市图书馆服务正在从传统的借阅服务向全龄段、全时段、全覆盖转变,提供的不仅是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更是读者需求的“最早一公里”——提前洞悉市民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
跨界融合:文化服务的“破圈”效应
今年4月的一个清晨,沽源县二道渠乡寄宿制学校的孩子们迎来了一辆载满图书的汽车。市图书馆联合沽源县人民检察院“金莲花”未检工作室、市科技馆开展的“文化大餐 百姓点单”图书进校园活动,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享受到了阅读的快乐。
这种“跨界合作”成为今年市图书馆工作的亮点之一。上半年,馆方与检察院、科技馆、高校、社区、特殊教育学校等数十家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最大化。对此,党宁表示:“图书馆不再仅仅是藏书借书的地方,而逐步成为区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平台和枢纽。我们通过‘图书馆+’模式,实现文化服务效能的最大化。”
智慧赋能:AI馆员带来的服务革命
今年5月,一场特殊的培训在市图书馆举行。DeepSeek专家的讲解让馆员们了解了AI技术在图书检索、读者咨询、资源推荐等方面的应用前景。这场名为“AI馆员”的业务专题培训,预示着传统图书馆服务的智慧化转型。
技术赋能不仅提升了服务效率,更重新定义了读者与图书馆的关系。市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的“好的书”、红色故事绘、少儿经典等主题荐书内容,依托大数据分析读者偏好,实现精准推送。
智慧化建设还体现在无障碍服务升级上。上半年,市图书馆赴中国盲文图书馆开展专项对接,就视障群体文化服务提升、数字资源共享、无障碍设施建设等领域达成深度合作共识。
从传统借阅服务到现代文化供给,从单一功能到多元融合,图书馆的转型折射出全市文化领域的有声有色、出新出彩。这座曾经以军事重镇闻名的城市,如今正以文化建设的扎实成果和有益探索,展现着新时代风采。(翟见英)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