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的张北,寒风裹着雪花簌簌落下,给广袤的草原披上了一层薄纱。走进德胜村,雪花给光伏面板镀上银边,窖里工人们动作麻利地整理着一颗颗土豆;白墙黛瓦的民宿里村民们唠着家常,话题离不开今年的收成和明年旅游旺季的筹划——即便在寒冬里,这里也处处透着产业兴旺的暖意。

昔日的德胜村,土地贫瘠,产业单一。转变,始于2017年那个充满希冀的冬日。八年来,张北县以德胜村为“试验田”,开启了一场从精准脱贫到乡村振兴的接力赛,探索出一条以马铃薯“金蛋蛋”、光伏“铁杆杆”、民宿“银窝窝”为支柱的乡村振兴之路,不仅让村民的日子从“冻得慌、穷得慌”变成“暖得很、富得很”,更给全县留下了一串值得细品的振兴密码。
“金豆豆”确定产业方向
“以前种土豆都是‘望天收’,种了一辈子也没富起来,现在靠着微型薯,一个大棚的纯利润就能达2万多元,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65岁的德胜村村民刘桂荣,正拿着水壶清洗马铃薯,一颗颗“金豆豆”,藏着她的致富希望。
刘桂荣的经历,是德胜村以特色产业破局脱贫的缩影。多年前的德胜村,地处坝上高原,无霜期仅97天,土地贫瘠干旱,村民世代以传统种养业为生,马铃薯种植规模不足百亩,收入微薄。“种一坡收一车,种一车收一箩”,这句老话道出了当时的窘境。

“咱德胜村海拔高、气候凉,病虫害少,正是种马铃薯种薯的好地方!”村党支部书记叶润兵带着村“两委”班子多次考察,最终敲定了马铃薯微型薯育种这条特色产业路。
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村集体统一投资建设大棚,提供统一技术指导和管理服务,村民可承包自主经营,无能力经营的贫困户还能获得租金补偿。刘桂荣就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她承包了2个大棚,起初心里没底,村两委专门邀请中国农科院专家驻点指导,教大家脱毒技术和科学轮作方法。2018年,她的大棚亩产14万粒原种,纯收入超1.5万元,实实在在的收益让村民们动了心。
随着产业发展,德胜村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项目牵引、多元投入”的模式,引进北京裕农等企业深度合作,流转土地300亩,建起287个微型薯大棚,配套水电管网,实现统一建造、统一管理、统一培训。村里成功注册“御富德胜”商标,通过国家绿色认证,“张北马铃薯”还入选2024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名单。如今的德胜村,已建成集种薯繁育、商品薯生产、仓储物流、精深加工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种薯不仅满足全县3万多农户种植,还远销广东、广西、贵州等16个省市,年产值超1200万元。
“以前外出打工一年挣两三万,现在在家种土豆,年收入比打工还多,还能照顾老人孩子。” 村民王建军承包了3个大棚,靠着微型薯种植,家里盖起了新房,买了家用轿车。截至目前,村里180多户村民从事马铃薯微型薯育种,户均增收2万元,务工收入人均增收5000多元,曾经的“土疙瘩”彻底变成了村民脱贫致富的“金豆豆”。
“铁杆杆”铺就绿色之路
“以前这片荒山荒坡没人管,现在种上了苜蓿和中药材,上面还架着光伏板,既能发电又能挣钱,真是变废为宝了!”村民张大爷指着远处的光伏电站,满脸自豪。德胜村的光伏产业,不仅为村民带来了稳定收益,更走出了一条“生态修复+光伏建设+现代化养牧”的绿色发展之路。

德胜村海拔1400米,干旱少雨,年均日照3000多小时,太阳能资源丰富,但大片荒山荒坡闲置,土地利用率低。如何让自然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德胜村党支部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流转2600多亩荒山荒坡,建起两座共500千瓦的村级光伏电站,并通过流转村里荒山荒坡等闲散土地,引进企业投资建设起一座5万千瓦的农光互补电站。
光伏电站的建成,让村民获得了三重收入:土地流转金、务工薪金和发电收益。“我家流转了5亩地,每年能拿2500元租金,平时在光伏板下除草、种植中药材,一个月还能多挣2000多块。”村民王大妈说,以前她只能在家做家务,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务工,日子越过越红火。
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德胜村创新推出“草光互补”模式,在光伏板下种植中药材620亩、苜蓿1800亩,发展板下经济。村里还引进智慧农场,培育草莓苗,建设生态种植养殖示范大棚6个,采用“微生物+发酵床”养殖模式,养殖生态香猪,形成“养殖——粪污发酵——种植——养殖”的小循环。如今,德胜村的生态香猪已端上北京市民的餐桌,“德源农场”品牌深受消费者喜爱。
截至目前,光伏产业带动140多户村民受益,村集体通过光伏电站年稳定增收60余万元。“光伏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既保护了生态,又增加了收入,这是一条可持续的绿色发展路。”村党支部副书记徐亚茹说,德胜村的光伏产业,不仅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稳定的经济支撑,更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银窝窝”激活乡村活力
“今年旅游旺季民宿的订单还不少,趁着农闲,得赶紧再把屋子装饰装饰,提升一下游客的体验感。”德胜村村民王登云一边用拼多多找着装饰品,一边笑着说。作为村里第一个搞民宿的人,他见证了德胜村民宿旅游从无到有、从“过路站”到“目的地”的转变。
德胜村的民宿之路,始于一次偶然的发现。随着马铃薯产业和光伏产业的发展,村里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道路硬化了,村容整洁了,不少来考察的客商和技术人员都想留下来多看看。“草原天路就在附近,草原音乐节也离得不远,咱村环境这么好,为啥不搞旅游?”村“两委”班子敏锐地捕捉到商机,决定依托“北距草原音乐节20公里,南距草原天路14公里”的区位优势,发展民宿旅游产业。

2017年,村里引入旅游公司统一规划建设139套新民居,投资建设46套精品民宿。王登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自家新房改造成民宿,没想到第一个旅游季就收入2万多元。“以前觉得农村房子不值钱,没想到能靠‘住’挣钱!”尝到甜头的王登云,主动把自己的经营经验分享给村民,带动不少人加入民宿行业。
为了提升民宿品质,德胜村又由乡村产业公司牵头建设42套民宿样本房,采用绿色装配式建筑结构,融入不同的装修设计理念和民俗风格,打造出德胜味原舍、田园公社、牧场美术馆等特色民宿小院。如今的德胜村,已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年接待游客10万多人次,民宿直接收益达60多万元。村民们纷纷化身“老板”,有的经营民宿,有的摆摊售卖莜面、胡麻油等土特产,有的在研学基地当向导,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
除了民宿,德胜村还打造了集“农业科技、绿色能源、乡村文化、劳动教育”于一体的研学基地,成为京津冀地区青少年实践教育的热门之选。基地内的“中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成就展沉浸式研学展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主题展区等,通过多维影像技术和沉浸式情景模拟,让游客在游玩中感受乡村振兴的巨变。2023年,研学基地创收超百万元,进一步拓宽了村民的致富路。
“样板村”提供振兴密码
从昔日的贫困村到如今的乡村振兴样板,德胜村用短短几年时间,实现了从“靠天吃饭”到“产业兴旺”、从“土村庄”到“新农村”、从“等靠要”到“比赶超”的全方位蜕变。
德胜村立足坝上高原的气候和区位优势,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两委”班子带头干事创业,不盲目跟风,因地制宜培育马铃薯种薯、光伏、民宿旅游三大主导产业,同时争取政策支持、引进项目资金、搭建发展平台,形成了“金豆豆+铁杆杆+银窝窝”的产业格局,通过三产融合延链补链,让产业既有“造血”能力,又能持续增值。“乡村产业发展不能‘搭盆景’,而要有大视野,既要立足本地资源,又要顺应区域发展定位,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徐亚茹说。

在德胜村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值得注意的是,该村特别重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乡村振兴不是党员干部的“独角戏”,而是全体村民的“大合唱”,只有让群众主动参与、人才积极投身,才能让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徐亚茹介绍,村里一方面巧借“能人经济”实现破局,吸引大学生、工商人士等人才返乡创业,锻造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复合型乡村建设队伍;同时,充分利用致富能手、乡村能人的引领作用,带头发展微型薯产业的刘桂荣、第一位投身乡村民宿的王登云,都成了村内的学习典型。返乡人才与本土能人双向发力,通过手把手地教,步挨步地带,激活了村民创业增收的一池春水。另一方面,通过引进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在资源配置上的优势,带领村民全面对接消费市场,让村民在与市场对接的摸爬滚打中练好内功,逐渐消除村民“等靠要”的思想。
临近傍晚,雪仍在下,但德胜村的振兴故事却在持续升温。(韩文涛 宋海鑫)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