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是第20个世界卒中日,今年的主题为“尽早识别,立即就医”。脑卒中(俗称“中风”)作为我国致死率、致残率最高的疾病,每年新发病例约180万,且以8.3%的速度增长,年轻化趋势愈发明显。为帮助公众科学认识脑卒中,掌握急救与预防知识,记者专访了市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刘秀娟,从疾病认知、急救方法到日常预防,带来全方位科普指导。
分类型更要抓时效
刘秀娟介绍,脑卒中本质是脑部血管堵塞或破裂导致的突发脑组织损伤,其中血管堵塞引发的“缺血性卒中”(俗称“脑梗死”)占比最高,也是本次科普的重点;而血管破裂导致的“出血性卒中”(俗称“脑出血”),虽发病机制不同,但同样需紧急就医。
对于脑梗死,时间是决定预后的关键。刘秀娟解释,脑梗死按发病时间和病理变化可分为超急性期(小于6小时)、急性期(6小时至1周)、亚急性期(1周至4周)和恢复期(大于4周),其中超急性期是救治的“黄金窗口期” 。“神经细胞对缺血极其敏感,完全缺血缺氧10几秒就会出现电位变化,20秒后大脑皮质生物电活动消失,5分钟后就会发生不可逆损伤——这意味着每延迟1分钟,就有190万脑细胞死亡。”
更需警惕的是,脑梗死有着“五高”特点: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高。刘秀娟强调,正是这些特点,让急性脑梗死的救治效果成为降低致死致残率的核心,而抓住“黄金6小时”,选择正确的急救方式,能大幅提升患者康复概率。
两个口诀学急救
刘秀娟指出,公众掌握脑卒中识别方法,是“尽早识别,立即就医”的第一步。她推荐了两个适合普通民众的识别工具——“中风120”和“BE FAST”口诀,简单易记且覆盖核心症状。
“中风120”的主要内容,“1”看脸:观察面部是否对称,是否出现口角歪斜、一侧面部麻木等情况,比如微笑时一侧嘴角无法抬起。“2”查臂:让患者抬起两侧手臂,观察是否有单侧手臂无力、下垂,或无法维持抬起姿势的情况。“0”听语:聆听患者说话是否清晰,是否存在言语含糊、表达困难,或无法理解他人话语的现象。刘秀娟提醒,只要出现以上任一症状,就可能是脑卒中发作,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切勿等待症状“自行缓解”。
相比“中风120”,“BE FAST”口诀更细致,涵盖了平衡、视力等易被忽视的症状:“B”(Balance,平衡):突然出现平衡能力丧失,走路摇晃、不稳,甚至无法站立。“E”(Eyes,眼睛):突发视力变化,如单眼或双眼视物模糊、重影,甚至短暂失明。“F”(Face,面部):重点关注面部不对称、口角歪斜。“A”(Arms,手臂):手臂突然无力或麻木,多发生在身体一侧,可延伸至腿部。“S”(Speech,语言):说话含混不清、语速变慢,或无法组织语言,他人难以理解。“T”(Time,时间):一旦发现上述症状,立即记录发病时间,拨打120就医,切勿拖延。
治疗与康复并重
刘秀娟详细拆解了急性脑梗死的核心治疗方式,以及患者和家属最易踩的“误区”。
静脉溶栓4.5小时内效果最佳。静脉溶栓是将溶栓药物通过静脉滴注或团注的方式输入体内,药物能迅速溶解堵塞血管的血栓,恢复脑部血流,挽救濒临死亡的脑细胞。一般需在发病6小时内进行,4.5小时内效果最佳,越早治疗,患者获益越大。静脉溶栓并非“人人适用”,确认符合溶栓指征后才能治疗。
对于因大血管堵塞引发的脑梗死,单纯静脉溶栓效果可能有限,此时需要“动脉取栓”或“桥接治疗”(静脉溶栓联合动脉取栓)。刘秀娟介绍,动脉取栓是通过介入手段,将取栓支架送至堵塞血管处,直接取出血栓,恢复血流,适用于发病6小时内(部分患者可延长至24小时内)的大血管闭塞患者。
刘秀娟特别提醒一个常见误区:“很多家属觉得‘大医院更靠谱’,发病后非要送离家远的三甲医院,结果路上浪费1-2小时,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其实只要是有卒中急救能力的医院,都能开展静脉溶栓,就近就医才是正确选择。”刘秀娟说,市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已建立完善的卒中急救体系,组建了专业卒中小组,24小时无缝衔接接诊患者。
刘秀娟强调,脑卒中患者在病情稳定后,需尽早开展康复治疗,以减少后遗症,康复治疗“早开始、效果好”,治疗的“黄金期”是发病3个月内。市第二医院采用神经内科、康复科、中医科多学科协作模式,为患者提供综合康复服务。
脑卒中可防可控
刘秀娟强调,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0部门于2021年6月启动的“百万减残”工程,核心策略之一就是脑卒中高危因素防控——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控制基础疾病,能显著降低卒中发病风险。
饮食:控制高盐、高脂、高糖食物摄入,少吃油炸食品、腌制食品;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避免久坐不动。戒烟限酒:建议严格限制饮酒量,最好戒烟。定期体检:每年进行1次全面体检,重点监测血压、血糖、血脂、体重等指标。控制好基础疾病。
随着冬季来临,气温下降,脑血管疾病进入高发期。刘秀娟针对老年人给出了专项建议:
避免早出锻炼,建议等到太阳升起、气温回升后再出门锻炼,减少寒冷刺激;调整降压药:冬季需根据实际血压数据调整降压药用量,务必遵医嘱,不可自行增减;管控血糖:需适当调整饮食或药物方案,避免血糖过高或过低;适当晒太阳:每天在阳台或户外晒太阳15-30分钟提升免疫力。(武雅楠 李清龙)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