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壶流河畔,晨光为蔚县白乐镇的田野镀上一层金边。该镇会子里村的麻农们弯腰拔麻的动作,与1300年前唐代先民的身影叠合——这片沃土上,白麻不仅是秋收的作物,更是穿越时空的文化符号。
作为蔚县白麻的核心产区,白乐镇正以坚守与创新,让这项千年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白乐镇种植白麻的历史可追溯至中唐开元年间。至民国时期,全镇白麻种植面积占据耕地“半壁江山”,到处一幅盛夏碧浪翻涌,秋日白麻成捆的景象,其中会子里村更是“遍地皆麻”的代表村落,麻匠敲打麻绳的声音曾是村庄里最熟悉的背景音,麻纸糊窗的民宅见证过无数个温暖的冬夜。
白乐白麻以坚固耐用著称,广泛用于制作麻绳、捆绑农具、编织麻袋等生产生活用品。历史上,每逢冬日,骡帮驮队如长龙蜿蜒,踏出的“白麻之路”将优质白麻输往京津。
如今,会子里村成为蔚县唯一仍保留白麻种植的传统村落,肩负着延续这一非遗技艺的重任。村民们承袭“七步古法”手工制麻工艺:拔麻、铡麻、抽麻分级、杀叶、沤麻、晾晒、剥麻,每一道工序皆凝聚着世代积累的经验与智慧。
近年来,环保理念日渐深入人心。而“七步古法”这套传统技艺,赋予了白乐白麻纤维修长、柔韧、色泽洁白的独特品质,使其在高端纺织品、环保复合材料领域展现出新的市场潜力。白乐镇顺势而为,推动白麻向高端纺织、环保材料的优质原料领域拓展。依托完整的产业链条,从种植、初加工到精深加工,白麻实现了从田间到市场的高效衔接。
“现在亩产白麻250到300斤,亩产值可达一万元左右,比种玉米强多了。”当地麻农介绍,老祖宗的手艺,如今成了他们的“致富经”。
千年麻乡,匠心不息。这束银白色的植物纤维,编织的不仅是传统的麻绳与麻布,更是一个乡镇与自然和谐共生、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发展智慧。
现如今,尽管面临种植规模缩减、劳动力外流等现实挑战,白乐镇始终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将白麻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在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中,白乐镇正用一株株挺立的白麻、一道道传承的工序、一张张丰收的笑脸,绘就一幅跨越千年的金色丰收图景。
(刘柱 樊子良 苟海涛)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