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穿透青砖古瓦的檐角,洒在张家口堡的石板路上。这座始建于明宣德四年的古军事堡,历经近600年风雨,如今正通过一场深刻的“活化”实践,展现其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近日,记者走访张家口堡,发现这座曾经“凝固的文物”已焕发出全新的活力。从非遗工作室到文创空间,从传统美食到现代餐饮,从文博场馆到研学基地,张家口堡正以多元形态讲述着“传承”与“新生”的动人故事。
非遗技艺:让历史在指尖“活”起来
位于东门大街的“泥人赵彩塑工作室”门脸不大,推开门却别有乾坤。架子上摆满了栩栩如生的彩塑制品——扛算盘的晋商、挑货担的皮货商、摇拨浪鼓的货郎……市级非遗传承人赵国正伏案创作,指尖翻飞间,一个扛着算盘的“晋商”泥人逐渐成型。
“这是我新设计的‘算盘一响,黄金万两’定制款,还原曾经在堡子里晋商的交易场景。”赵国说,他的工作室不仅复原传统泥塑技法,更致力于挖掘堡城商贸历史中的典型人物,让每尊泥人都成为“会说话的文化切片”。
不远处的“柿福手工坊”,则用一针一线编织着“布艺人生”。百余件手工产品琳琅满目,碎布头在负责人吴爱增的手中变成花朵、飞鸟。“我们选用常用布料,通过传统工艺,让布料‘活’出新风尚。”吴爱增笑着说,常有游客坐一下午,学习缝制,听他们讲布的故事。
古今交融:一杯咖啡里的六百年
走进“山也咖啡馆”,老房子改造的空间里,雕梁画栋的木顶下,手冲咖啡的香气与历史印记相互交织。在这里,一杯咖啡的时间,便能完成一场跨越古今的对话。
若想感受最浓的烟火气,不妨到钱家老院、老北京卤煮或老街坊饭馆。烤全羊、铜锅涮肉、卤煮锅的热气,莜面窝窝、山药鱼鱼的莜麦香,共同构筑起味觉上的古堡记忆。
暮色渐浓,堡内的红灯次第亮起,“喝一杯”酒吧里逐渐热闹起来,为沉静的古堡增添一份生机。“白天逛博物馆、看古建,晚上坐这儿喝杯酒,才算真正‘沉浸式’体验了堡城的一天。”来自北京的游客李女士感慨道。
文博场馆:让历史可触可感可思
张家口堡的魅力,不仅藏在街头巷尾的“小而美”里,还体现在各类文博场馆中。金融博物馆、口皮博物馆等一个个特色场馆,让历史变得可触、可感、可思。
金融博物馆里的“口平银”诉说着昔日的繁华,各种票号、老物件串联起“北方金融中心的往事”。口皮博物馆则揭开了“皮都”张家口的神秘面纱,从旧石器时代的骨针、玉割刀,到明清的皮毛贸易收据、老照片,系统展现了皮革从“生存工具”到“文化符号”的演变历程。
文化纽带:串联多民族共同记忆
如今的张家口堡,早已突破“凝固的文物”的局限,依托厚重的商贸文化和多民族共生历史,这里已成为京津冀地区重要的研学基地。学生们在这里学习晋商票号的运营智慧,体验口皮制作技艺;艺术家们从堡城的多元建筑中汲取灵感;游客则在巷陌间触摸历史温度。
这座古堡犹如一条文化纽带,串联起多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张家口堡正用最生动的方式告诉我们:文化遗产的生命力不在尘封的过往,而在流动的当下——它是泥人手中的温度,是布艺编织的故事,是一杯咖啡的香气,是小馆里的烟火,更是一代代人守护与创新的初心。
张家口堡,不仅是一座古城,更是一部活着的历史典籍,翻开它的每一页,都能读到“传承”与“新生”的动人篇章。
(赵彩芬 高阳 周宇鸣)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