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怀安县紧扣“抓改革、求突破,争一流、当冠军”工作主线,在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等领域多点突破,交出亮眼成绩单;同时锚定“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总体目标,擘画未来五年发展蓝图,为建设新时代山水宜居生态县、综合服务节点县、特色产业集聚县奠定坚实基础。
产业发展多点突破,电商领跑活力迸发
2025年,怀安县特色产业发展成效显著。汽车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全年整车产量稳定在9万辆以上,“汽车发动机及零部件制造特色产业集群”获评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预计2026年汽车工业产值将突破500亿元。应急产业、新能源产业加速崛起,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历史性突破,成功引进粤港澳大湾区8家电子信息项目,总投资达11.26亿元,其中腾旭科技、时翔信息技术已投产,经开区年内落地项目18个,同比增长20%。
特色农牧业提质增效成果突出,肉羊年饲养规模稳定在100万只,屠宰量110万只,成为全省四大肉羊屠宰基地之一,2025年上半年销往京津地区冷鲜羊肉及制品6543吨,实现产值2.17亿元。电商物流产业领跑全市,建成电商培育孵化基地、张家口电商产业基地及电商产业学院,今年以来电商零售额1.15亿元,同比增长13.7%;全国首家卫星溯源《今朝》APP内测上线,与申通合作落地总投资4.2亿元的京西物流园张家口中心项目,快递价格下降40%以上,快递上行单量同比增长41%,构建起“四基地”多维发展格局。
改革赋能营商环境,民生福祉不断厚植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怀安县成功入选国家级“推行高效办成企业迁移登记‘一件事’跨省域迁移工作”试点,489项京津冀“跨省同办”事项互联互通,企业迁移落户环节压减66%;将7个建筑工程相关事项整合为“一件事”办理,办理时限压缩80%,2024年办理建筑许可应用区域评估成效全省第一,2025年区域评估进度全市第二。深化改革多点开花,县级党政领导及人大、政协正职领衔的17项改革事项全部完成,制定配套制度49个,争列3个省级改革试点,正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
民生保障领域亮点纷呈,教育方面,8所学校纳入北京实验学校魅力教育集团,2025年高考强基上线率16.5%、本科上线率33.6%,较2021年分别增长90.6%、25.8%;医疗服务持续升级,建立全流程电子化转诊系统,建成卒中中心等五大中心,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居全市前列;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初步建成县乡村“1+11+X”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发放高龄补贴175.63万元,为失能老人发放救助资金23.08万元。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安全底线持续筑牢
怀安县严格落实“首都两区”建设要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截至2025年9月底,全县优良天数254天,优良率93%,较2022年同期提升7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14微克/立方米,下降26.3%;国省考断面水质、县城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均为100%,耕地及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绿色资源开发有序推进,金沙滩林场621亩林下食用菌产业成为乡村振兴新路径,254万千瓦风电光伏、40万千瓦抽水蓄能等新能源项目加快实施,年内并网25万千瓦,怀安经济开发区获评省级“节水型园区”,2家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
安全稳定工作扎实有力,平安怀安建设持续深化,应急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排查整改隐患1809条,保持安全生产事故“零发生”,组建各级防汛抢险队伍295支,实现乡镇防汛物资储备和应急避难场所全覆盖。
锚定五年发展目标,擘画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未来五年,怀安县将围绕“生态立县、产业强县”目标,聚焦五大重点工作,力争2030年实现经济总量与质量同步跃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基本建成。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围绕“221”产业谱系,破解汽车产业“一汽独大”风险,做大现代农牧业,完善汽车产业集群,推进“一区四基地”应急产业格局,提升商贸物流辐射力,打造京津冀生态休闲度假新标杆。
同时,怀安县将持续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严守72.65万亩耕地保有量和64.57万亩永久基本农田红线,推进废弃矿山修复和“三北”六期工程,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确保“十五五”期间PM2.5浓度控制在35μg/m³以下;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提升应急防御能力,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优化交通网络,推进环境绿色改造;深化创新开放协同,优化营商环境,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拓宽对外合作渠道;加强社会治理效能,构建“三化一协同”治理体系,提升领导干部法治能力,推进基层法治建设,奋力谱写怀安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亢春宁 高景山 田晰瀚)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