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县区新闻 > 怀安县

“稻田还是那片稻田,但生活变了样!”

2025-10-23 10:32:48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您瞧!这就是咱今年的新米!”刚踏入怀安县第六屯乡二堡子村千亩水稻基地,田间忙碌采收的种植户李成亮便笑着迎上前来。他手里攥着一束带着晨露的稻穗向记者展示,随即抬手轻轻一搓,饱满的米粒便滚落掌心——色泽透亮如珠,颗粒匀实饱满。“这米焖煮时香气漫屋,入口软糯弹牙,细细咀嚼还带着自然回甘。”话语间,满是丰收的喜悦与自豪。

    张学文展示稻米有机认证证书 陈嘉 摄

     怀安县第六屯乡委副书记吴艳星查看水稻长势 陈嘉 摄

  千亩稻田喜获丰收 陈嘉 摄

  二堡子村的种稻史,最早可追溯至明代,田垄间曾一度稻浪翻滚、稻香绵延。然而近年,这一古老的种植传统却渐渐沉寂——“引水费劲、劳作又累,忙活一季下来也不划算”,这是村民们普遍的顾虑。就在村民们纷纷弃种时,德胜(怀安)生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却流转1022亩田地种植起了水稻。李成亮成为第一批加入该公司的种粮人,他重拾祖辈的种稻技艺,和大家一起让稻束连绵成片。“现在不一样了!亩产稳稳1200斤,每斤大米能卖到8块钱,一年产60万斤大米,根本不愁销路!”谈及如今的收成,老李难掩喜色。

  今年71岁的他,身体不比当年,但对稻作的深情从未割舍。如今,他留在公司当上了技术管护员,日日守着这片稻田:“就想亲眼看着这些水稻,一步步长成咱村里的‘致富粮’,让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再给乡亲们带来好日子。”

  怀安县的水稻“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靠的是“水脉”与“命脉”的双打通。“咱有洋河支流的活水,又引进了节水旱作技术,不用大水漫灌,每亩水耗降低30%——40%。”德胜(怀安)生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建坤蹲在田埂上,指着田里的滴灌带介绍,田间通过筑埂蓄雨、激光平整土地以及将渠道衬砌防渗,配合选用节水抗旱品种与测墒灌溉技术,构建了一套从“输水”到“用水”的完整节水体系,让每一滴洋河水都发挥出最大价值。

  二堡子村的土壤因一年一季的耕作得以休养超过150天,弱碱性环境孕育出更有生命力的稻谷。加之田地、林地、湿地共生,负氧离子丰富,构成了有机种植的理想条件。田里那群勤劳的麻鸭,是这生态循环中的“除草工”和“施肥员”,它们代替化学农药和化肥,守护着真正的有机稻田。这套传承数百年并融入现代生态理念的农业实践,也吸引了清华大学“燕北融新”实践支队前来调研。德源朴门农场党支部书记张学文说,“我们和北京、石家庄的一些企业签了订单,有机产品供不应求。”

  “以前在外打零工,顾不上家,现在守在村里,靠着种植稻田、赤松茸就能挣钱!”脱贫户李亚军说,如今他每天到基地打工,每月能挣4500元。眼下正是水稻抽穗期,也是赤松茸的采摘期,他天不亮就往地里跑,眼里满是盼头:“今年雨水好,又是好收成!”

  “稻田还是那片稻田,但村民的生活变了样!”怀安县第六屯乡委副书记吴艳星感慨地说。

  夕阳下,千亩稻田泛着金光,农户们扛着农具往家走,远远传来招呼声:“明早早点来啊,争取把最后那片稻子收完!”(杨越 陈嘉 高景山 尉强

编辑:李雅雯
责编:王 卫
审核:闫振寰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