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县区新闻 > 沽源 > 沽源县

沽源移风易俗三步走 文明新风入画来

2025-10-28 14:19:39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金秋时节,走进沽源县的乡村,除了天高云淡的美景,更有一股清新的文明之风扑面而来。在长梁乡大石砬村,一场简约而温馨的婚礼刚刚办完。“搁以前,彩礼、酒席、排场,哪一样都是沉甸甸的负担。”村民老张感慨道,“现在好了,村里有红白理事会把关,酒席标准、彩礼上限都写进了村规民约,咱既顾全了面子,又省下了里子,人情味反而更浓了。”

  老张的感受,是沽源县全域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成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沽源县将移风易俗作为乡村振兴中“塑魂”的重要工程来抓,通过“建章立制——聚焦重点——长效常治”的“三步走”策略,一步步破除了陈规陋习的坚冰,让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沽源大地。

    第一步:建章立制 筑牢文明“硬约束”

  移风易俗,难在破旧,重在立新。沽源县深刻认识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扭转延续千年的习俗,必须首先从顶层设计入手,用科学、民主的“新规矩”取代不合时宜的“老传统”。

  政策引领,绘制“路线图”。 沽源县委、县政府将移风易俗工作提升到社会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明确了目标任务、责任分工和保障措施,成立了由县文明办牵头,民政、妇联、团委等多部门协同的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办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为全县工作绘制了清晰的“施工图”。

  村规民约,画出“标准线”。沽源县指导全县233个行政村(社区)因地制宜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将移风易俗的具体要求转化为清晰可行的共同约定。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民主决议,过去那些难以统一定调的“家事”,如彩礼金额、宴请规模、丧事流程等,如今都有了符合本地实情的合理规范。长梁乡大石砬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孙喜玲深有感触:“以前大家都想从简,但谁也不好带头,怕伤情面。现在好了,村规民约就是咱们的‘暖心尺’,既给了大家一个准心,执行起来也更有底气!”

  组织保障,配强“执行官”。规矩有了,谁来执行?沽源县在全县范围内建立和完善了村级红白理事会,推举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干部、老乡贤担任理事。他们不仅是政策的宣传员,更是具体事务的“管家”。谁家要办红白事,理事会成员主动上门,既道喜慰问,也讲解规定,帮助事主规划流程、控制预算,成为了群众身边信得过的“文明使者”。九连城镇高家地村的红白理事会会长邓富说:“我们的工作就是‘一碗水端平’,对事主是服务,对村里是监督,最终目的是让家家户户都能省心、省力、省钱地把事办好。”

  通过建章立制,沽源县为移风易俗工作筑牢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回答了“规则是什么、由谁来执行”的问题,让软约束有了硬抓手。

    第二步:聚焦重点 打通落实“最后一公里”

  好的制度关键在于落实。沽源县聚焦群众反映最强烈、利益最相关的婚嫁、丧葬、人情负担三大领域,精准发力,打通文明新风入脑入心的“最后一公里”。

  破“婚嫁旧俗”,为爱减负。针对高价彩礼这一“痛点”,沽源县大力倡导“重感情、轻彩礼”的婚恋观。积极组织“会聚良缘 沽青有缘”青年联谊活动,并成功举办多届“零彩礼、低彩礼”集体婚礼,为青年树立榜样。同时,各村红白理事会依据村规民约,对彩礼数额进行正面引导和适度约束。西辛营乡的一对新人杨佳琦和李亚静便是新风的践行者。“我们觉得感情最重要,双方家庭都很开明,彩礼意思了一下,把省下的钱用在了创业和未来规划上,感觉特别踏实。”李女士幸福地说。

  树“丧葬新风”,崇尚节俭。在丧事办理上,沽源县大力推行“厚养薄葬”理念,倡导文明节俭治丧。通过规范殡葬服务收费、推广小型追思会替代繁琐仪式、鼓励鲜花祭祀和网络祭祀等方式,切实减轻了群众负担。平定堡镇村民李锁成的父亲去世,在红白理事会的帮助下,仪式庄重简约,前后花费不到以往的一半。“老人家生前我们尽心孝顺,走后丧事从简,既符合他勤俭一生的品格,也给我们子女减轻了压力,这才是真正的孝顺。”赵大爷的话代表了越来越多村民的心声。

  减“人情负担”,回归本真。 针对名目繁多的人情消费,各村在村规民约中明确了对随礼金额的上限指导,倡导“礼轻情意重”。同时,引导村民在逢年过节时以文化活动、家庭团聚等方式庆祝,反对铺张浪费和盲目攀比。据闪电河乡一位村民估算,移风易俗以来,他家每年的人情支出下降了近三分之二,“人情债”变成了“人情味”。

  通过聚焦重点领域的精准施策,沽源县让移风易俗的成果真切切地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回答了“具体做了什么、效果如何”的问题。

    第三步:着眼长远 构建常态“新机制”

  移风易俗非一日之功,如何避免“一阵风”,实现长效常治?沽源县正着力推动工作从“攻坚战”向“持久战”转变,积极探索构建长效机制。

  创新宣传引导,让新风“吹”入日常。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阵地,推动宣传方式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利用“声韵沽源”基层宣讲队,组织“百姓名嘴”,用乡土乡音讲述新风故事;开展“抵制高价彩礼”主题文艺汇演,让群众在欢声笑语中接受教育;制作生动有趣的短视频、H5等新媒体产品,扩大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让文明新风吹遍线上线下。

  建立积分激励,让有德者“有得”。在部分乡村试点推广“文明积分”制度。村民遵守村规民约、参与志愿服务、被评为先进典型等均可获得相应积分,积分可在指定超市兑换生活用品。这一机制将无形的文明行为转化为有价值的积分,形成了“行为改变——获得激励——持续践行”的良性循环,激发了群众内生动力。

  强化典型选树,让榜样“立”起来。常态化开展“双争光荣榜”“最美沽源人”等先进典型宣传活动,大张旗鼓地表彰先进,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影响群众。这些可学可做的榜样,如同星星之火,带动了见贤思齐的燎原之势,营造了德者有得、好人好报的鲜明导向。

  推动文化浸润,让新风“扎”下根。移风易俗的深处是文化认同。沽源县注重将新风的培育与传承优秀家风家教、挖掘乡土文化内涵相结合。通过建设村史馆、复兴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核等方式,从文化根源上培育新风尚,让文明乡风拥有持续生长的深厚土壤。(王映华 赵晨阳 张晓磊)

编辑:苏颖
责编:王 卫
审核:闫振寰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