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新闻网讯: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推陈出新”、“双百”方针指引下,张垣的戏剧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52年10月1日,察哈尔省少年晋剧团成立,招收学员60余名,学期三年,翟翼任团长,周力任副团长,团址设在省文化局院内,来自大同、阳高、张家口市区和涿鹿、万全等各县参加考试的学员成百上千,竞争激烈。
招考的老师中有当时从延安赶来的文艺工作者,团长翟翼是新时期的干部。考试既看五官、个头儿这些外在条件,也要看嗓子、表演这些天赋的高低。
何英璋老先生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市第一批正规培养的晋剧演员。
当时还在西豁子小学五年级念书的何英璋,怀着对晋剧的热爱报了名,考场上被要求做个电影小品,表演喜怒哀乐等不同情景,老师还上前来捏捏他的胳膊和腿,看看够不够结实,能不能演武戏。招考结束,共招了正式学员58人,候补学员8人。剧团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供给制,吃住穿戴全包,大到铺盖、衣服、鞋,小到牙膏、牙刷全由剧团发给学员。当时的学员多数家庭贫寒,能吃上“公家饭”,也是一件光荣的事情。
剧团当时是个大院,挂着剧团的牌子。剧团刚成立,没什么经验,目标是打造新兴剧团,屏除旧社会旧剧团的弊端,培养新型戏剧人才。说是剧团,其实学员们都是刚进团,不会演戏,一切都得从零开始。剧团请当时的晋剧演员来教戏。晋剧团的“马武黑”赵科甲教花脸,南定银、王桂兰教须生,金金奎教小生,刘玉山、刘玉婵教小旦,田月楼、张少池教武戏,京剧团的葛英芳、萨和章也教武戏。教戏的老师都演戏,利用散戏时间代课,大戏都是中午12点开始,所以老师就上午上课,有的老师白天演完戏就教夜课。
1953年,剧团随“察哈尔省”撤销,改为河北少年晋剧团。1954年以《仙锅记》参加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获演出、编剧、导演、音乐、舞美奖(系大会所设六项奖中的五项)。同年10月调保定与河北梆子的30余人组建了河北学校。1956年夏,丁果仙老师被邀请到戏校讲授唱腔表演课。1956年9月晋剧班返回张家口,校址设在朝阳洞。次年,调杨丹卿任副校长,又调入李胜和、曹艳香、尹福祥、成筱梅、邵凤林、薛正武、李顺山等一批艺人。1957年改为张家口戏校。
1959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张家口青年晋剧团。建团以来,剧团以培养社会主义新型文艺人才、创编新戏为目标,继承优秀晋剧传统艺术,形成了“人齐、马齐、鞭子齐”的鲜明艺术风格,共排演各类剧目300余部,在冀、晋、蒙、陕乃至全国的戏曲舞台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1959年剧团排演了京剧 《八一风暴》,谁也没想到,这出戏一如它的名字一样,在全国掀起了观看该剧的风暴,1963年8月20日,周总理在北京政协礼堂观看演出并接见了全体演职人员。李少春、裘盛戍、袁世海、杜近芳、张君秋等京剧名家也观看此剧。著名戏剧家曹禺看后高兴地说:“真是一出好戏!”
《八一风暴》自1959年至1965年,先后在国内十二个省市巡演,一部现代戏演出达898场,出长城,下江南,演遍了大半个中国。(记者 郝莹玉)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