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历史 > 张家口文化历史

话说张家口戏曲
晋剧第二故乡张家口(一)

2022-02-24 11:29:36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开栏语

  河北,是中国戏曲发祥地之一。 而河北的戏曲传承与发展和张家口是分不开的。 张家口这片土地,孕育了晋剧、二人台、戳古董、干嗑、蔚县秧歌等剧种。

  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上张家口就是我国北方商业重镇。 商贾云集,市场兴旺,给戏曲艺人提供了生活空间,也为戏曲的生存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戏曲历史上,这里留下了根据同名话剧改编的晋剧《八一风暴》,三次赴京演出,受到中央领导和北京文艺界的重视;也创作出《智取威虎山》《小二黑结婚》《红灯记》《梳妆楼》《花亭会》《少年董存瑞》《挂红灯》等一部部经典剧目,跨越时空,回绕不绝;还有河北省八大舞台艺术剧目之一、河北省舞台艺术精品项目,同时也是我市冬奥文化活动重点项目的大型晋剧现代戏《雪如意》,见证了张家口人民为冬奥会作出的积极贡献。

  张家口的这些剧种是如何兴起、兴盛的? 它又有什么样的艺术特点,被哪些名角发扬光大? 本报特推出“话说张家口戏曲”专栏,敬请关注。

  晋剧在张家口的盛行有100多年的历史,张家口被誉为 “晋剧第二故乡”。

  晋剧是戏曲剧种之一, 一般指 “山西中路梆子”, 旋律婉转、 流畅, 曲调柔美、圆润、 亲切, 道白清晰, 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 流行于山西中部和内蒙古、河北、陕西的部分地区,清代同治、光绪年间,随晋商流布张家口,成为张家口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

  据史料记载, 张家口旧称张垣, 也称东口。 西口包头、 呼和浩特市, 也是晋剧的兴盛之地。 从明朝中期晋商兴起, 张家口逐步成为对内蒙古、 俄国的通商要地,中国北方著名的旱码头。 山西到处琉璃瓦遍地是黄金, 无疑离不开张家口这个重要的商埠基地。 张家口不仅造就了山西诸多的富贾, 也促进了中路梆子在张家口的发展与扎根。

  这一时期,随着晋商的不断涌入,山西梆子随之进入了张家口,逐步成为张垣主要的戏曲剧种。看戏,成为当时一项时髦的业余文化活动,深受老百姓的喜爱。由于演出市场的需求旺盛,名伶辈出,好戏连台。最著名的有侯俊山的 《打金枝》、 刘德荣的《算粮登殿》、李子健的 《英杰烈》、刘明山的《三娘教子》、王玉山的《祭椿》、张宝魁的《凤台关》等。

  1909年10月,京张铁路的开通,促进了张垣戏剧事业的繁荣。从上个世纪20年代以后, 京剧、 河北梆子、 评剧等先后来到张家口,为张垣戏坛再添新风景。

  上世纪30年代后期和40年代初, 张家口有许多戏园子, “大境门, 大清河,店铺商号戏园子多。” 云飘香的 《玉堂春》、黄智斌 《南天门》让张家口人初尝了京剧的味道。 此后, 马最良、 俞鸿岩、 李世芳、毛世来、谭元寿、李少春、袁世海、高玉倩等优秀的京剧艺人纷纷来张, 演出他们的拿手好戏。 精彩的演出, 常常把戏园子挤得水泄不通。

  评剧表演艺术家赵丽蓉17岁时以 《杜十娘》 为张家口老百姓所熟悉和喜爱, 之后的 《杨三姐告状》 让赵丽蓉的名字在张家口又一次引起轰动。 而蔚县秧歌在上世纪30年代成功进入张家口, 以风趣的表演、 悠扬动听的唱腔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抓住了观众的心。

  抗日战争胜利后, 张家口被誉为 “文化城”, 老解放区的众多文艺团体云集张垣, 戏剧成为当时最主要的文艺活动。 给观众全新感觉的解放区话剧、 歌剧、 秧歌剧深受群众欢迎。

  1945年10月12日在张家口广场演出《血泪仇》时,到场观众竟达1万人。1946年初,著名作家、艺术家齐聚张家口, 《白毛女》 在延安首演的原班人马也来到张家口。 新歌剧 《白毛女》 在张家口人民剧场首演,更是盛况空前。

  郭寿山、 筱桂桃等是又一代土生土长的晋剧艺人的代表人物。 全国解放后, 成为承上启下、 光芒耀眼的晋剧明星。 他们与年轻演员一起开创了张垣戏剧舞台的辉煌时期。 《蝶双飞》 《绿判官》 《铡赵王》等一大批新剧目, 让观众耳目一新, 反响强烈。(记者 郝莹玉

编辑:荆丽娟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