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日来,张家口清河影视基地内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电影《造枪者》的拍摄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片场中,枪声、炮声、器械碰撞声交织在一起,与导演的指令声此起彼伏,紧张而有序的气氛弥漫在每一个角落。
在一群身着八路军军装的演员中间,有一个人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头发微白、眼神锐利的军事顾问陈瑞明。此时,他正俯身认真地调整演员手中枪械的握持姿势,口中清晰而有力地说着“出枪、瞄准、射击、收枪”。他的声音虽然不高,但每一个字都铿锵有力,透着军人特有的坚定与沉稳。“战争片不是儿戏,每一个细节都得经得起历史检验。”
战火淬炼
“39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86年11月11日,我穿上军装奔赴部队。”提起参军的那一天,54岁的陈瑞明眼中依然闪烁着少年般的激动光芒。他出生在承德围场林区,童年时光常常沉浸在露天播放的革命电影之中。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这些英雄的故事,照亮了他的精神世界,在他心中种下了英雄的种子。
“舅舅是抗美援朝老兵,他给我讲了很多战场上的故事。后来我听了蔡朝东《理解万岁》的报告,里面讲述了老山作战的事迹,那一刻我就在想,我是不是也应该去当兵,上战场成为一名英雄。”
怀揣着这样的理想,陈瑞明毅然走上战场,经历了炮火的洗礼。在战场上,他英勇无畏,最终被评为“老山作战优秀战士”。那段戎马岁月,让他对战场氛围、战术布置以及武器装备的运用有了深刻的理解。在部队期间,他更是痴迷于研究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战斗细节和现场背景。
1990年,19岁的陈瑞明本可留在部队继续深造,但回家探亲时,他发现母亲因忧心他打仗,眼睛哭瞎了。后来他选择脱下军装回家尽孝,带着母亲去邢台看病。
银幕求真
2020年,陈瑞明接到老首长的电话:“小陈,你去参加《金刚川》电影拍摄,给他们搞相关指导。”“我说我不会啊。”陈瑞明回忆道,“后来首长急了,说‘我命令你把任务完成’。”就这样,他带着从少林文武学院筛选的跟组演员,辗转登封、丹东,开启了第一次电影拍摄工作。“所有演员,都得从零开始训练,战术动作、战争场景、武器使用、伤员救护,一点都不能含糊。”
从《金刚川》开始,陈瑞明陆续在张艺谋的《狙击手》、陈凯歌的《志愿军》三部曲、高希希的《冰雪尖刀连》等作品中担任军事顾问或教官。虽然从战场来到了片场,场景发生了变化,但他作为军人的担当始终没有改变。“我讲究一个‘真实’,这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牺牲的先烈负责。”
《造枪者》是一部聚焦抗战兵工造枪传奇的影片,主角是诞生于烽火中的马步枪。在基地道具库房里,陈瑞明手持仿制马步枪,反复摩挲着,眼中满是敬意。“这是八路军自主研发的第一支步枪。这枪在延安研制,黄崖洞兵工厂生产部分后,因遭破坏转移至武安梁沟继续制造,总共生产1万余支,列装部队仅7918支。”陈瑞明详细地介绍着,“它的亮点是三棱刺刀,传统刺刀是扁片的,有个弊端就是发现敌情时,拔出来再装上刺杀对方,可能就要晚几秒。但这款马步枪刺刀一甩马上就能装上,近战中很方便。它的准星能左右上下调节,彭老总夸它是‘天下第一准星’,毛主席也说‘这是一把好枪’。”
在片场休息时,陈瑞明会带着跟组演员用真枪体验,一是帮他们克服开枪时的耳鸣与恐惧,另外这些枪比较老,经常会出现各种问题,他也会协助枪械组修枪,核心还是协助导演真实还原历史。
使命不息
“我之所以做这个,就是想让更多人认识英雄、学习英雄、崇尚英雄,更要关爱这些英雄。”
退伍后,陈瑞明的脚步从未停歇。1996年邢台特大洪水,他带队抗洪;2008年汶川地震,他在贴吧召集战友,组建77人的老兵救援队,带着家里仅有的3万元奔赴灾区,21天救出800多人,搬运物资万余吨,自己却在余震中腰椎受伤,至今阴雨天仍会疼痛;此后,舟曲、玉树等多地的救援行动,他都未曾缺席。
此外,陈瑞明用近一年时间采访了105位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留存珍贵影像。他走遍大江南北,举办近280场红色传承课,把收集的老兵视频带到学校、展馆展出。
这些口述历史不仅成为陈瑞明脑海中珍贵记忆,也为他参与的影视作品提供了丰富而真实的细节。“从土地革命时期到老山作战,很多历史细节都在我的脑海里、笔记本里,老兵口述的很多真实内容用到剧组里,能确保不穿帮。”陈瑞明说。
如今,陈瑞明受聘为中国军事影视城——清河影视基地的军事顾问。对于这座被誉为“北方横店”的影视基地,他充满了期待。“这里有地堡、战壕、工事俱全,特别适合拍军事题材。”他希望,这里能吸引更多的剧组,拍完戏后把景别保留下来,让更多的人来体验那段历史。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老兵,想用自己的方式,让更多人记住那段历史。”陈瑞明说这话时,眼神坚定如初,一如39年前那个怀揣英雄梦的少年。(李晓利 通讯员 赵雨如)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