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韩永祉,张家口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旧堡戏装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万全区旧堡乡旧堡村村民,新新剧装厂厂长

韩永祉讲解戏曲人物“行头”

韩永祉和他制作的戏装

韩永祉正在设计戏服图稿

韩永祉聊起戏装侃侃而谈

韩永祉讲解戏曲人物模型
在位于万全右卫城的长城卫所博物馆内,有一间“特别”的非遗会客厅,这里展示的是一件件精美的手工制作的戏装,戏装绣纹精巧,色彩绚丽,尽显戏曲韵味。
这些戏装出自万全区旧堡村韩永祉之手,他一生痴戏,半生制装,针脚里满是对传统戏曲的热爱与深悟。
1942年12月,韩永祉生于旧堡村。那个年代,戏曲就是人们生活的慰藉。戏台之上,戏曲的一招一式刚柔并济,而身上的戏装更添风华,流转的衣袂、精巧的纹饰,深深地吸引着韩永祉的目光。
此后,韩永祉对戏装愈加痴迷。家中贫瘠,他用捡来草纸临摹戏曲书籍中的纹样;攥着攒下的几毛钱,徒步十公里,再乘火车到市区看戏,近距离看演员身上的戏装。
20世纪70年代,韩永祉进入旧堡戏装厂。这里有世代相传的制衣工艺,从选料、裁剪到刺绣、缝合,每道工序皆藏古法。他潜心钻研,也怀揣突破之心,在旁人闲聊时,他独坐案前反复推敲。他坚信,传承是根基所在,而创新方能让老手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1986年,改革开放,韩永祉创办了新新剧装厂,延续传统工艺。
“我的戏装就三点要求:干净、讲究、精美。”韩永祉说。
创业初期,纵使步履维艰,韩永祉对戏装始终精雕细琢。每一笔线条、每一个针脚、每一块布料他都亲自把关。制作一件戏服,往往需要十几名工人协作,耗时几十天甚至上百天。
“我这辈子最得意的,是每一件手工戏装皆独一无二。” 韩永祉让每套成品各有风骨,成就“一衣一世界”;更在于注入的“灵魂”:每逢新剧本,必沉心揣摩人物的内心,将人物特质缝进衣料,让戏装成为角色的“第二肌肤”,在舞台上绽放震撼人心的生命力。
正因如此,韩永祉的戏装被中国京剧院青睐,并赢得河北梆子剧院、北方昆曲剧院甚至山西、内蒙古、上海的剧院合作邀约。1998年,韩永祉还担任服装设计师,随国家一级演员彭蕙蘅远赴希腊,参与《安提戈涅》的演出。他亲手打造的戏装,成了这场文化碰撞中最亮眼的符号。独特的中国美学表达,为国际舞台留下了关于文明交融的鲜活注脚。
河北省第二届戏剧节一等奖、第四届河北省戏剧节服装设计一等奖、文化部“优秀服装设计奖”……在韩永祉的抽屉里,一摞摞证书整齐码放,每一个奖项都镌刻着他的心血,既见证着数十载匠心耕耘的丰硕成果,更承载着行业对他戏装艺术的高度认可。
2014年6月,韩永祉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旧堡戏装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19年万全区旧堡村新新剧装厂被认定为燕赵老字号保护名录项目。
岁月流转,如今已年过八旬的韩永祉,身影依旧出现在熟悉的工作坊里。面对青年传承人,他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将毕生积攒的千余张设计图稿、数百种配色口诀尽数托付,指尖抚过泛黄的纸页时,总怕时光太急,卷走这些代代相传的手艺秘密。
2022年,万全区非遗会客厅落成,厅内60余件戏装引游客驻足,孩子们为鎏金龙袍惊呼。这份大众的热爱,让韩永祉比获任何奖项都欣慰。他规划开发文创,让戏装纹样跃上丝巾、手游皮肤,坚定表示:“传统不是古董,要让它活在当下,走进生活。”
从戏台旁痴迷凝望的稚童,到旧堡戏装的非遗脊梁,韩永祉用八十载人生,郑重回应着传承的命题。他用针线缝就的,不仅是缀满星光的戏装,更是传统技艺薪火不灭的传承传奇。
2025年,韩永祉获评“河北好人”。(赵娜 张强)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