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厂房”变身“兔粮仓”
“以前村里的厂房闲着荒着,现在改成兔舍,不仅村集体有了收入,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挣钱!”初冬时节,走进康保县照阳河镇乔家地村肉兔养殖基地,标准化兔舍里暖意融融,一只只肉兔毛色光亮、活泼健壮,养殖员任大爷正忙着投喂饲料,说起这份“家门口的工作”,脸上满是笑容。

这个让村民点赞的养殖基地,前身是乔家地村一处长期闲置的厂房。地处坝上地区的乔家地村,曾因青壮年劳动力外流,陷入集体资产闲置、村民增收乏力的“空心村”困境。“看着好好的厂房空着浪费,我们心里急啊,总想着找条能让村民得实惠、集体能增收的路子。”村“两委”班子成员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转机出现在2023年底。在照阳河镇党委的统筹指导下,乔家地村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为突破口,启动了闲置资产盘活专项行动。镇党委班子与村“两委”成员一道,摸排村内闲置厂房、土地等资源,又多次赴外地考察成熟产业模式。“肉兔养殖周期短、见效快,技术成熟且市场需求稳定,适合小规模起步、滚动式发展,正好契合我们村的实际情况。”村党支部书记王磊道出了选定肉兔养殖产业的核心考量。
经过村“两委”会议、村民代表大会多轮研讨,“利用闲置厂房改造养殖基地,整合财政衔接资金、吸纳村民闲置劳动力”的方案全票通过。2024年5月1日,投资20万元、改造厂房200平方米、引进种兔200只的乔家地村肉兔养殖基地正式投产,沉寂的“空心村”由此踏上产业振兴之路。
如今的养殖基地里,标准化兔舍整齐排列,通风、温控、粪便处理等设施一应俱全,饲料配比、疫病防治、繁殖培育等环节都有严格的标准化流程。“村‘两委’成员带头学技术、抓管理,就是要把这个产业做扎实、做长久。”任大爷一边忙活,一边给记者算起了增收账:2024年基地累计出栏商品兔600余只,实现村集体增收5万余元;今年前10个月,已售卖商品兔1000余只,再增集体收入5万余元,现存栏种兔及商品兔800余只。
产业发展不仅让村集体腰包鼓了起来,更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就业机会。基地坚持优先吸纳脱贫户、监测户就业,目前已有多名村民实现就近就业,人均年增收超8000元。“以前要么靠种地,要么外出打零工,收入不稳定还顾不上家。现在在基地上班,每个月有稳定工资,还能照顾老人孩子,心里特别踏实。”一位在基地务工的脱贫户感慨道。
今年年初,在镇党委的协调推动下,乔家地村成功申报70万元财政衔接资金,启动肉兔养殖基地二期扩建工程。10月底,二期项目顺利建成,新建标准化厂房500平方米,计划11月中旬新增投放种兔1000只(含800只母兔、200只公兔)。“二期项目重点提升繁育能力和养殖规模,预计年出栏量能突破3000只,年增收超10万元。”王磊介绍说。
从一处闲置厂房到标准化养殖基地,从几只种兔到千只规模的“致富兔”,乔家地村的“小肉兔”正蹦出乡村振兴的大活力。乔家地村的成功实践,为照阳河镇盘活闲置资产、发展特色产业提供了鲜活样板。“乡村振兴关键是培育‘造血’能力,核心是找准适合本地的产业路径。”照阳河镇党委书记高清山表示,乔家地村的实践证明,贴合实际、做精做细的“小产业”,同样能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目前,照阳河镇已成立专项工作小组,计划以乔家地村为样板,全面摸排镇域内闲置厂房、废弃校舍、撂荒土地等资源,分类制定盘活方案,推动更多村发展特色种养、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形成“一村一品、多村联动”的产业集群效应,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力。(王瑶 刘雅轩 常雪飞)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