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阳光刚漫过老旧小区的红砖墙,桥东区工业路街道的AI监控中心已亮起屏幕,1660余路摄像头如同警惕的“眼睛”,实时捕捉着辖区的每一处动态。与此同时,黑石坝社区的网格员小李挎上蓝色工作包,走进社区辖下各小区——她的笔记本上,记着昨天居民反映的各种问题,第一站便是核实情况。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更是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作为主城区,桥东区既承载着区域发展的使命,也面临着老旧小区密集、人口结构复杂、治理需求多元的挑战:有的小区管道老化漏水多年,有的居民纠纷调解反复,有的安全隐患难以及时发现……如何破解这些治理难题,交出一份让百姓满意的答卷?
今年以来,桥东区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力落实基层治理重点任务,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科技为支撑,以民生为导向,探索走出一条“智能预警精准化、网格服务精细化、多方联动协同化”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党建领航:筑牢治理“主心骨”
“办成了之前没办成的事就是改革,解决了之前没解决的问题就是改革!”桥东区委书记庄炳强在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工作部署会上的这句话,掷地有声。基层治理像一盘精密的棋局,党旗就是最鲜明的“棋眼”,党建引领成为激活全局的关键。
桥东区树牢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区委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牵头破解基层治理难题。

如针对有的社区(村)书记对自身职责认识不清,对上级安排的阶段性工作抓不住重点,甚至疲于应付,社区与职能部门之间没有形成工作合力,群众诉求协调解决效率不高等问题。在经过两个月的调研走访后,依法依规为社区(村)量身定制了“六项重点工作”,明晰社区(村)书记工作职责,同时出台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措施,搭建起区级统筹、街道(乡镇)联动、社区(村)落实的三级“指挥链”,进一步为基层减负赋能,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
为让措施落地见效,桥东区选取8个社区(村)先行试点。东方苑社区就是其中之一,这个社区的油漆厂家属院建于20世纪80年代,下水管道堵塞、路面坑洼、停车位混乱等问题让居民怨声载道。“之前也提过改造,但涉及户数多、意见难统一,一直没推进。”社区党委书记任剑楠回忆,试点工作启动后,社区党支部牵头成立了“改造攻坚小组”,老党员们主动站了出来。
“张大爷,改造后下水通了,您再也不用半夜起来淘化粪池了;李大姐,新增的停车位能解决您停车难的问题……”老党员们戴着“政策宣传员”的红袖章,挨家挨户敲门。遇到对改造费用有疑虑的居民,他们就拿出详细的预算表一条条解释;碰到担心施工影响生活的人,便承诺“施工时间避开休息时段,垃圾当天清运”。同时,老党员们还当起“质量监督员”,每天守在施工现场,小到地砖铺设的平整度,大到管道材料的规格,都一一核实。
“看到党员冲在前头,我们心里就踏实!”居民王大妈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今年3月,试点经验在全区全面推广,区级层面同步组建八个专项指导组,下沉一线“手把手”指导,推动社区(村)从“被动接单”变为“主动破题”。
机制创新是协同治理的“粘合剂”。桥东区创新推出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当社区遇到“单打独斗”解决不了的难题,只需“吹哨”,执法、住建、应急、公安等“N”个职能部门便会应声“报到”,构建起“1+N”联动体系。
区住建局半年内参加了20余次社区党建联席会,从楼道杂物清理到下水管道疏通,从物业服务纠纷到“电代煤”改造,把民生难题逐个“销号”;区城管部门与社区建立“信息共享直通车”,通过定期会商精准捕捉居民诉求。这种“社区吹哨、部门报到”的模式,打破了“各管一摊”的壁垒,实现了“群众有呼声、组织有回应、问题快解决”的良性循环。
在基层治理这盘棋局中,桥东区以党建为领航,让党员成为“主心骨”,以机制创新为推手,让组织强起来、机制转起来、群众动起来,既有“力度”破解难题,更有“温度”温暖人心,为新时代基层治理写下了生动答卷。
科技支撑:打造智治“千里眼”
“腿跑断、嘴说干,问题还是反复出现”——这曾是基层治理中令人头疼的困境。桥东区敏锐抓住数字化风口,以AI技术为“金钥匙”,推动基层治理从“消防员式被动应对”转向“预警员式主动防控”,从“人海战术”升级为“智能精准出击”。
破解治理难题,先建“智慧中枢”。桥东区以工业路街道为试点,搭起一套“大脑+眼睛+腿脚”的AI治理体系:AI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是会思考的“中枢大脑”,监控摄像头是遍布辖区的“千里眼”,《工业路街道“3+2”网格体系》则筑牢了跑得快的“腿脚”。三者联动形成闭环处置机制,辖区里的动态实时掌握、隐患苗头精准上报、治理行动高效落地。
“叮!河道水位接近警戒值,请注意防范!”今年7月,汛期来临,工业路街道的AI平台突然发出警报。工作人员点开监控画面,清晰地看到部分河段水位正在快速上涨,部分低洼路段已有积水迹象。社区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上报街道防汛指挥部,迅速启动对应等级预案,同时把信息推送给区里相关部门,整个流程环环相扣,应急处置效率大幅提升,把风险挡在群众安全线外。

“以前靠人巡逻,大雨天视线不好,隐患发现不及时。现在有了AI预警,我们有充足时间发现汛情,转移物资、安置居民。”工业路街道相关负责人感慨道。据了解,今年汛期,AI平台成功预警多起极端天气风险,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科技的“硬实力”不仅体现在应急处置上,更渗透在日常治理的方方面面。工业路街道派出所通过AI平台分析监控数据,精准锁定两名偷盗嫌疑人的活动轨迹,成功破获系列偷盗案;通过对重点区域的实时监测,锁定可疑人员2名,对19名特殊群体(含生活失意、心理失衡等)及社区矫正人员实现动态关注。截至目前,该平台已化解57件矛盾纠纷,排查出70处安全隐患,像一位不知疲倦的“守护者”,全方位织密基层安全网。
科技不仅有“力度”,更有“温度”。桥东区推出的AI数字人服务,让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便利。“我想咨询一下房产继承的问题,需要准备哪些材料?”桥东区新就业群体服务中心内,快递员小张对着屏幕里的AI法律机器人问道。“您好,房产继承需要准备身份证明、房产证、继承权证明文件等材料,具体流程如下……”AI数字人耐心解答,还推送了详细的办事指南。
这个“数字法律顾问”以“7×24小时不打烊”为承诺,打造全天候法律服务体系,能通过自然对话解答房产继承、劳动争议、婚姻家庭等日常法律问题,还能提供办事指南、流程指引,把“司法行政在身边”落到实处。“以前咨询法律问题,要么跑律所,要么打热线,现在在家门口就能问,还能给出详细的法律文书模板,特别方便!”快递员小张说。截至目前,AI法律机器人已累计服务50余人次,成了群众身边随叫随到的“好帮手”。
网格深耕:激活服务“微循环”
如果说科技是基层治理的“智慧大脑”,那么网格就是感知需求、落实服务的“神经末梢”。桥东区通过细化服务清单、健全激励机制、聚焦民生实事,让治理服务从“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
“这张清单就是我们的‘导航图’,让我们知道该看什么、问什么、记什么。”花园街街道网格员小刘手里的《网格信息采集清单》,涵盖19类76项内容,从居民是否有慢性病、是否腿脚不便、是否需要上门志愿服务,到小区路灯是否损坏、健身器材是否松动、电车充电桩是否正常工作等,都一一列明。
为让网格员“会干事、肯干事”,桥东区定期开展政策解读、应急处置、矛盾调解等培训,还建立了星级考评和晋升机制,配套积分奖励办法。

针对特殊群体的个性化需求,网格服务更显温情。桥东区依托网格建立特殊群体“一人一档”,对独居老人、残疾人等重点对象实行定期走访。宝善街社区建行家属院的一位老人,因精神原因长期堆积垃圾,不仅把自家房间堆得满满当当,还将垃圾堆放在楼道里,散发着难闻的恶臭,严重影响邻里生活,还存在极大的火灾隐患。
“一开始我们试着跟老人沟通,但他表现很抗拒,根本不理我们。”邻居们提起这件事都很无奈。网格员在巡查中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向网格长汇报。街道党工委书记高度重视,亲自到现场走访,与社区工作人员、网格员、老人家属多次沟通协商,最终形成了“先沟通家属、再清理垃圾、后送医就诊”的解决方案。
为了让老人接受清理工作,网格员和志愿者们先从外围垃圾开始清理,每天清理一点,同时耐心地跟老人交流。“大爷,我们帮您把这里收拾干净,您住得也舒服,好不好?”网格员小王一边清理垃圾,一边跟老人说话。清理现场,大家戴着口罩和手套,一点点将堆积的垃圾搬下楼,足足清运了8车。
清理完垃圾后,他们又帮老人整理房间、擦拭家具、更换新被褥,还联系了专业的消毒人员对房间和楼道进行全面消毒。“真是太感谢你们了,现在楼道干净了,我们心里也舒坦多了!”邻居们纷纷点赞。随后,在街道和社区的协调下,老人的家属将老人送到医院接受治疗。如今,老人的精神状态明显好转,邻里关系也恢复了和谐。
成效与启示:以治理精度换群众满意度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站在新的发展起点,桥东区正持续深化基层治理创新,既用科技的精度提升治理效能,更用服务的温度凝聚民心民力,努力推进基层治理之路越走越宽广,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治理升级中持续增强。(马明明 张世超 王永鹏)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