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让青春在云端绽放——走近参建世界第一高桥的年轻人

2025-05-05 13:13:28  来源:

  新华社贵阳5月4日电(记者向定杰、倪远诗)当夕阳的余晖洒向贵州花江大峡谷,一座连通两岸的钢铁巨龙已傲然矗立。

  全长2890米、桥面距水面高625米的花江峡谷大桥,即将突破“世界第一高桥”的纪录,成为中国基建的新名片。而它的诞生,离不开一群年轻人。

  4月28日,赶在下班前,26岁的技术员田红锐召集工友,蹲在桥面上,用粉笔在钢板上涂涂画画,商量如何解决施工中的工艺问题。2021年,还在大桥勘察阶段时,田红锐就来到项目上,随着大桥一步步成长。

  项目部人员商讨施工细节。新华社记者向定杰 摄

  虽是贵州本地人,但有好几个春节,他都没回家。“这座桥就要通车了,也是一个新的里程碑,到时候会带我妈妈过来看一下。我会对妈妈说:‘看,这就是你儿子搞的大工程!’”面对镜头,田红锐表露心愿。

  据了解,承建单位贵州桥梁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六安高速8标成立之初,管理团队平均年龄只有28岁,35岁以下青年占比90%以上,几乎所有人都是第一次接触如此大跨度和高度的悬索桥。

  自大桥开工建设以来,建设团队先后攻克了主塔施工、大体积混凝土温控、峡谷风防范等施工中的难题,做出了多个业内首创。

  年轻的技术员操控大桥吊装。新华社记者向定杰 摄

  “我们是一支有理想、敢担当、肯吃苦的青年队伍,在节假日期间我们坚守岗位,争取早日实现通车目标。”项目副经理王淞钰说,目前大桥正在进行主缆防火涂装,检修通道、旅游附属设施也在紧张施工中。

  这个“五一”假期,在项目部成员的带领下,近百名一线建设者正悬吊在距谷底625米的猫道上,为大桥主缆穿上能抵御1100℃烈焰的“铠甲”,劳务班组的负责人刘国彬介绍,大桥未来会通行油罐车等高风险车辆,所以主缆防护层被赋予“抗火+防腐”双重使命。整个班组节假日不休息,努力为后续施工留出时间,确保大桥按期通车。

  1993年出生的王淞钰,从小在城市长大,而桥梁建设大多在偏远山村。4月16日晚,历时28天,大桥顺利完成主缆缠丝,此前为赶工期,一度是24小时、两班倒作业。

  “都是在工地上吃盒饭,给工人送夜宵的时候,大家就像传接力棒一样,令人难忘。”王淞钰说,花江峡谷大桥所在的地方很有底蕴,在过去,这里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后来又相继修了铁索桥、花江桥、关兴高等级公路控制性工程北盘江大桥,而今,他们正在创造新的历史。

  因常年在工地,大桥的建设者从外表上看,都有超过同龄人的成熟。“95后”欧阳松是花江峡谷大桥项目工程科科长,2017年从同济大学工程力学专业毕业。

  从负责设计、初勘,到扎根施工现场绘制图纸、提供技术指导,欧阳松坦言,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也更能“让专业知识有用武之地”。

  “我们建的不仅是桥,更是一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纽带。”第一次参与修建世界级大桥的欧阳松说,接下来将按照工程要求,确保施工质量,助力打破交通瓶颈。

  跨越天堑的花江峡谷大桥。新华社记者向定杰 摄

  连高山、越峡谷、跨江河,等到大桥通车那天,这些曾与钢筋水泥为伴的青春身影,将在云端永远留下印记——因为最高的不仅是桥,还有他们敢于攀登的梦想。

编辑:孙建胜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