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河北

村村有名头 | “红灯笼”照亮柿子沟的富民路

2025-11-17 18:06:42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冀时客户端报道 初冬时节,太行山东麓的保定满城区神星镇柿子沟里,依然是一派忙碌景象。运输车辆在蜿蜒的道路上穿梭,加工车间里飘出阵阵柿香。这条因柿树得名的山沟,正把深厚的历史积淀,转化成发展的新动能,让“柿子沟”这个朴实的地名,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沟谷藏古韵柿香越千年

  “柿子沟的名字,是老辈人传下来的,沟里哪个村都离不开这些柿树。”站在东峪村的千年柿树王下,保定满城区文化名家工作室领衔人、区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徐丽娟凝望着遒劲的树干,目光里满是藏不住的深情。这棵需三人合抱的古柿树,树龄已逾千年,枝干遒劲如盘龙,是柿子沟地名文化的活化石。2002年古树命名时,徐丽娟亲手将铭牌挂在沟里的古树上,如今她的家里还留存着当时的合影。“沟里这样的千年柿树王现在还有3棵,百年古树上万棵,2000 余亩百年柿林连成片,这就是‘柿子沟’最实在的底气。”

  柿子沟的名头,既来自大自然的馈赠,也承载着历史的沉淀。史料记载,磨盘柿早在明朝就作为贡品进献皇室,“皇家贡品”的美誉让这片山谷的果实有了特殊的文化印记。沟谷沿太行山脉延伸,西峪村的乡村民艺图书馆与连绵柿林相伴而生;中裕村的古渠与成片古柿树相映成趣;南峪、寺角等村落点缀其间,共同组成了柿子沟的村落画卷。

  醉美柿子沟。(冉自学 摄)

  “以前没公路,沟里人踩着低洼处的圆石出沟,夏天河水涨了就只能翻山路,但再难也没人舍得砍柿树。”东峪村党支部书记陶会东回忆,柿树是祖辈传下来的“金果树”,也是各村最鲜明的标识,“柿子沟” 这个直白质朴的名字,就在村民的口口相传中,成了一方水土的代名词。

  2001年,满城区被命名为“中国磨盘柿之乡”,柿子沟的名声随之走向全国。徐丽娟介绍说,这里的磨盘柿个大汁多、味甜如蜜,是得天独厚的地理标志产品。“‘捅红儿’你听过吗?” 她笑着解释,柿子成熟的时候,村民们用长杆绑上长钩或者一把高枝剪,把柿子“捅”下来,树下的人用布兜接住,避免摔烂。这种传统的采摘方式,连同遍布各村的古柿树,一起构成了柿子沟名头背后的文化密码,承载着世代农人的创造和智慧。

  产业兴沃野乡村新颜

  “以前掉地上都不心疼的柿子,现在个个都是宝贝。”在冰柿的加工车间里,村民冉伟静正戴着无菌手套分拣柿果,他的语气里满是笑意。车间内,橙红的磨盘柿将经过脱涩、速冻等十几道工序,蜕变成晶莹的“冰柿”,装箱之后将发往全国各地。

  冰柿

  神星镇宣传委员刘亚宁坦言,尽管柿子品质优良,但早年交通闭塞、保存期短,“柿农们曾眼睁睁看着柿子烂在枝头,鲜柿最多只能运到周边县城,一斤才卖几毛钱”。改变始于旅游路的通车,更源于深加工产业的突破。近年来,满城区依托柿柿红食品有限公司、百柿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和润果品加工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研发出柿子醋、柿子酒、柿饼等产品,而与多所高校合作研发,更是为产业升级注入了新动能。

  红于二月花(陈占良 摄)

  丰收之后(陈占良 摄)

  “加工后的柿饼价格比鲜柿高出不少,冰柿更是成了市场上的‘爆款’。”保定市柿界新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冉永亮介绍,今年他们还特意从千年古树中精选1500枚柿果,制作“福禄寿”系列盲盒产品,为产品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同样,果品交易市场里依旧热闹,橙红的柿子堆成小山,工人们麻利地分拣装箱,外运的大货车引擎轰鸣,收购商与果农议价的声音此起彼伏。“我来这儿收了十年柿子,每年都要收二三十万斤,远销俄罗斯。”客商刘浩手里的账本记满了数据,语气里满是认可。

  张丽娟 摄

  产业的升级,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村民们的腰包鼓起来了。东裕村村民陶连锁高兴地算起了收入账:“一亩地收一万多斤柿子,鲜柿卖一部分,剩下的送加工厂做成冰柿,每亩收入上万元。”神星镇宣传委员刘亚宁提供的数据更具说服力:全镇40%以上农户参与柿子产业,30 余个电商主体打通线上渠道,2025年满城区冰柿预计上市量突破 400 万盒,实现产值超2400万元。曾经荒废的柿树被重新打理,“捅红儿”的老手艺里,如今多了份“精挑细选”的珍视。

  锚定高质量柿业启新程

  近年来,满城区神星镇柿子沟紧扣“磨盘柿”金字招牌,锚定高质量发展方向持续发力。先是在深加工领域拓展版图,在柿饼、柿酒等产品的基础上,推动企业不断开发试制新产品;还推进“磨盘柿质量小镇”建设,通过统一生产标准、建立溯源体系,一步步实现从枝头到餐桌的全流程品质可控,让产业升级更具层次感。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高质量发展,对柿子沟来说,就是要把‘好柿子’做成‘强产业’。”神星镇宣传委员刘亚宁谈及柿子沟的未来充满信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柿子沟将要让每个村落都有清晰的产业定位,每个村民都能实实在在分享发展红利。她表示,下一步将推动品种改良和技术升级,育强产业经营主体,完善“合作社 + 企业 + 电商”产销链条,建立更紧密的联农带农机制。

  质量小镇

  张丽娟 摄

  夕阳为柿林镀上金边,柿子果品交易市场里的分拣声、车间里的机器声、电商直播间的推介声,交织成乡村振兴的交响曲。从明朝时的贡品到现在的网红产品,从分散的村落到产业的集聚,柿子沟的“名头”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地名含义。在太行山的怀抱里,一颗颗如“红灯笼”般的柿子,正照亮这条越来越宽的富民路。

编辑:荣洁
责编:王 卫
审核:闫振寰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