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日的怀来,官厅河畔波光粼粼,葡萄架下果香四溢。走进乡村,干净整洁的街巷旁,“孝老爱亲”的彩绘墙格外醒目;“怀来村晚”的舞台上,五彩的灯光映着村民们的笑脸,一场自编自导的节目热闹开演——这是怀来县以“双争”活动引领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这片承载着红色记忆与生态之美的土地,将“双争”(我是文明市民、要为城市争光,我是燕赵儿女、要为河北争气)活动作为激活县域文明的“金钥匙”,从文明创建的深耕、文明培育的厚植到文明实践的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怀来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设之路,让文明新风浸润着城乡的每一个角落。
文明创建:从“点上出彩”到“全域蝶变”
“以前村里路不好走,垃圾也随处可见,现在你看,柏油路通到家门口,光伏发电能增收,地源热泵能供暖,住着心里真舒坦!”怀来县存瑞镇义合堡村村民王大爷坐在村里的文化广场上,看着嬉戏的孩童,脸上满是笑意。
在怀来县存瑞镇秦家沟村,村里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建成红白事大礼堂,明确“彩礼不高于3万元,直系亲属礼金不超过200元”,并统一红白喜事申请流程,大力倡导不攀不比、节约简办。自办喜事、丧事有了标准,切实减轻了村民生活负担,受到村民广泛赞许。
……
作为怀来县文明创建的代表,义合堡村和秦家沟村先后摘得了“全国文明村”的金字招牌——这背后,是怀来县以全域创城为抓手,推动文明乡风治理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提升”的生动实践。
文明创建不是“一阵风”,而是需要长效机制护航的“持久战”。为此,怀来县构建起“县—乡—村—网格”四级责任体系,将文明创建的任务细化到每一个网格、每一名责任人。“以前检查靠‘突击’,整改靠‘催促’,现在有了‘3+1’督导机制,问题整改再也拖不得、瞒不住了。”县文明办工作人员介绍,所谓“3+1”督导机制,即“领导暗访+定期‘回头看’+日常拉练”与专项督查相结合,从发现问题到交办整改,再到反馈销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
在这样的机制保障下,怀来县的文明创建不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全民参与的“大合唱”。通过单位包联、专项整治与“四报到”(党员到社区报到、到网格报到、到项目报到、到群众需要的地方报到)机制,越来越多的群众主动加入到文明创建的队伍中。去年夏天,沙城镇某社区开展“清理楼道杂物”行动,原本以为会遇到居民抵触,没想到居民们不仅主动清理自家杂物,还自发组成“巡逻队”,劝导邻居共同维护楼道整洁。“看着楼道变干净了,心里也敞亮,这是我们自己的家,当然要好好爱护。”社区居民张阿姨的话,道出了怀来群众对文明家园的珍视。
如今,怀来县已成功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长城酿造集团也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从县城里干净整洁的街道、有序停放的车辆,到乡村间错落有致的农房、绿树成荫的庭院,文明创建的成果已融入城乡的肌理,成为怀来最亮丽的“底色”。
文明培育:从“典型引路”到“新风满园”
“当时没想那么多,就看着车没人还在溜,下意识就跳上去了。” 回忆起2024年12月24日不顾自身安危紧急刹停溜车的经历,怀来县鸡鸣驿乡鸡鸣驿村村民、修车店店主赵东语气平淡,仿佛只是讲述了一件日常小事。而正是这份“下意识”的勇敢,让他成为“怀来榜样”,用平凡人的善举,为怀来县精神文明创建写下生动注脚。
文明的培育需要“看得见、学得来”的榜样力量。为此,怀来县持续开展“孝老爱亲”“最美家庭”“怀来榜样”等评选活动,通过各单位、乡镇分层推选,让每一个行业、每一个村落都能涌现出自己的“身边英雄”。去年,全县共有近1.5万家庭或个人参与到各类评选活动中,最终评选出15位“怀来榜样”,推选6人获评市级“文明市民”,16人入选“河北好人”“中国好人”。
为了让榜样的力量传遍城乡,怀来县在全县各村(社区)设立“双争光荣榜”,将榜样的事迹配上照片张贴在显眼位置;县内媒体还开设“双争进行时”“身边榜样”等专题专栏,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讲述榜样故事。“以前觉得‘好人’离我们很远,现在看光荣榜才发现,原来好人就在我们身边。”家住新保安镇的中学生王萌说,她最喜欢看“怀来榜样”的视频,“他们的故事让我明白,帮助别人、孝敬父母,这些小事都是在做文明的事。”
除了典型引领,怀来县还通过丰富的文化活动,让文明新风在潜移默化中浸润人心。“正月十五闹元宵,端午包粽送温情,中秋赏月话团圆……”近年来,怀来县结合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常态化举办“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让群众在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中华美德。
“怀来村晚”则成为怀来文化惠民的一张“特色名片”。
“以前围着锅台转、地里忙,现在能站上县级大舞台,把咱村的好日子唱给全县人听,心里比收了庄稼还甜”!10月24日,回忆起不久前登上“怀来村晚”的经历,怀来县西八里镇辛庄子村文艺队领队、辛庄子村村委委员陈小燕笑得格外灿烂。
参加“怀来村晚”前,辛庄子村小学教师任效英主动扛起原创重担,她从节目脚本、快板唱词到舞蹈编排,一字一句、一招一式反复打磨,队员们从40多岁到70多岁跨龄组队,把生活里的“老物件”当作道具,就连表演里的场景,都是村民再熟悉不过的“种粮、丰收、庆新年”。最终,这支“草根队伍”带着原创的情景式节目《丰收锣鼓振乡村》站上了“怀来村晚”的舞台,不仅拿下县级奖项,更成为怀来县群众踊跃参与文化活动、乐享美好生活的生动体现。
自2024年以来,怀来县已累计举办百姓村晚大展演、“怀来村晚・湿地乡村才艺汇”、文化惠民演出等活动560余场,创作节目4000余个,参演群众达3万余人,吸引线上线下参与超1000万人次。
更令人欣喜的是,文明培育已在怀来结出了“移风易俗”的硕果。曾经,农村婚嫁彩礼高、人情往来负担重等问题让不少家庭倍感压力。为此,怀来县以省级试点为契机,推动“新时代红娘服务队”建设,在17个乡镇和2个社区办组建队伍,提供公益婚介服务,倡导“婚事新办、节俭养德”的文明婚恋新风。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举办简约而温馨的婚礼,“彩礼少了,感情浓了”成为大家的共识。
文明实践:从“阵地建设”到“服务暖心”
“‘雷锋大巴’来啦!大家快到村委会门口,有义诊、理发,还有心理咨询!”每当“雷锋大巴”开进村里,怀来县各村的大喇叭就会响起这样的通知,村民们闻讯后纷纷赶来,小小的村委会门口瞬间热闹起来。在怀来,“雷锋大巴”不仅是一辆流动的志愿服务车,更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移动阵地”,将文明的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
怀来县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依托,构建起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志愿服务网络。以“雷锋大巴”为核心,县里延伸打造“乡级雷锋中巴”“村级雷锋滴滴”,组建“雷锋骑手”队伍,让志愿服务实现“群众有需求,志愿者有响应”。“以前想找个医生咨询病情,得跑到县城,现在‘雷锋大巴’直接开到村里,免费给我们量血压、看片子,太方便了!”东八里乡下八里村村民张大爷患有高血压,每次“雷锋大巴”来,他都会去做健康检查。
除了流动的“雷锋大巴”,怀来县还在城乡建起了一批贴近民生的文明实践服务阵地:“爱心洗衣房”里,志愿者帮孤寡老人清洗衣物;“义务理发点”前,理发师免费为村民修剪头发;“暖心食堂”中,老人们每天都能吃到热气腾腾的饭菜;“健康小屋”内,常用药品和医疗设备一应俱全;“爱心小院”里,留守儿童有了课后学习的“乐园”……这些阵地虽小,却承载着满满的温情,成为文明实践的“毛细血管”,让群众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文明的温度。
截至目前,怀来县注册志愿者已从最初的43人增至4400余人,累计服务超10万人次。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县里还开展移风易俗活动300余场,覆盖群众超10万人。
如今,行走在怀来的城乡大地,目之所及,是干净整洁的环境、和谐友善的邻里;耳之所闻,是朗朗的读书声、欢快的歌声;心之所感,是文明新风的浸润、幸福生活的喜悦。从争当怀来文明代言人蔚然成风,到身边模范增多;从“怀来榜样”传递力量,到凡人微光汇聚成河,文明已成为怀来最鲜明的特质、最深厚的底蕴。
站在新的起点上,怀来县将继续以“双争”活动为引领,深化文明创建、厚植文明培育、创新文明实践,让文明乡风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怀来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让这幅“乡风淳、环境美、文化兴、百姓乐”的生动画卷,在官厅湖畔徐徐展开更绚丽的篇章。(亢春宁 高成 杨磊 邹吉宁)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