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守正创新、提质增效的关键举措。近年来,涿鹿县立足“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的历史文化定位,坚持以传承文脉为牵引、以弘扬时代精神为核心,积极探索、深入实践,打造独具特色的“一站一品”文明实践品牌,切实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文明之花在桑干河畔尽情绽放。
“三化联动”构建涿鹿体系,筑牢文明实践根基
文明实践的深入持续开展,离不开高效的机制、坚实的阵地和多元的队伍。涿鹿县坚持系统思维,统筹整合各方资源力量,构建起支撑有力的文明实践“四梁八柱”。
涿鹿县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严格落实县、乡、村“三级书记”负责制。县级设立文明实践活动管理中心,建立健全协调、培训、指导等运行机制;乡镇实践所、村(社区)实践站实行“月调度”制度,形成“中心吹哨、各方参与、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确保了文明实践活动有序高效运转。
为进一步延伸服务触角,在率先实现全县17个乡镇、380个村(社区)实践所(站)全覆盖的基础上,涿鹿县按照“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的思路,积极整合利用乡村综合服务站、闲置校舍、非遗工坊、文化广场等场地资源,建设了68个特色实践点。这些“微阵地”与基础实践所(站)共同组成了“站+点”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为群众就近参与活动提供便利。
在队伍建设方面,该县构建起以1支县级志愿服务总队为龙头、9支部门常备专业分队为骨干、N支具有特色的社会志愿服务分队为补充的“1+9+N”志愿服务体系。目前,全县注册志愿者人数已达4.7万人,组建各类志愿服务队伍1664支,吸纳文学、舞蹈、书画、摄影等各类协会团体23个,形成了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志愿服务生动局面,为文明实践注入了源源不断的人力支撑。
“三措并举”打造涿鹿场景,提升文明实践深度
文明实践的成效,最终要由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来检验。涿鹿县始终把群众满意作为根本标准,推动文明实践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深度转变。
聚焦思想引领,让理论宣讲“活”起来。该县针对不同群体的认知特点和接受习惯,组织“鹿鸣桑干”宣讲团、文艺轻骑兵等宣讲队伍,深入公园长廊、街角戏台、农家院落等场所,开展形式多样的宣讲活动,将党的创新理论和惠民政策讲透彻、说明白。同时开展“声动涿鹿”广播实践项目,通过乡村“大喇叭”进行理论宣讲,让群众“听得懂、记得住、能共情”。特别是在2023年洪涝灾害后重建时期,组织开展“弘扬抗洪精神”主题巡回宣讲20多场,用感人事迹和精彩宣讲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有效提振了干群同心重建美好家园的坚定信心。此外,县融媒体中心推出了《百姓主播说》系列短视频60余期,邀请80余名群众担任“特约主播”,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展现家乡发展变化,传递社会文明新风。
聚焦群众需求,让惠民服务“实”起来。围绕群众生活需求,该县积极打造“鹿小+”文明实践品牌矩阵,在组建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的基础上,坚持因地制宜,提升实践效果。在城中村区域,联动周边医院、学校、企业等机构资源,开展医疗康养、农民趣味赛事、AI智能课堂等10大类覆盖全年龄段的文明实践活动,将曾经的服务薄弱区域打造成群众交口称赞的“幸福圈”;在农村地区,紧盯“一老一小”群体的现实生活难题,量身打造“孝老食堂”“便民洗衣”“爱心快递”“四点半课堂”等7类精准惠民项目,年均服务群众超过2万人次。同时,积极动员434名村内“热心人、热闹人、能干人、带头人”发挥引领作用,根据群众需求及时开展各类志愿服务,带动形成“头雁效应”。
聚焦以文化人,让文明乡风“美”起来。该县坚持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培育了单家堡“跷家人”、卧佛寺“灯暖匠心”、东窑沟“泥侯子+农耕秀”等“以文化人”特色品牌50多个。组建“鹿小艺”文化志愿服务小分队30支,深入基层开展文化公益课堂300余场。依托“新云剧院”平台,文艺志愿者对非遗项目“蚩尤戏”进行活化传承,创编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情系南山》等一批新晋剧,陶冶群众情操、淳化民风社风。
“三融共进”深化涿鹿模式,激发文明实践活力
涿鹿县坚持效果导向,推动文明实践与党建、文化、基层治理等工作深度融合,使其由精神“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硬支撑”。
与党建引领深度融合。该县将文明实践纳入党建工作重要内容,与党员“双报到”制度相结合,持续深化“党建+志愿服务”模式。近年来,6000多名党团员志愿者坚持下沉一线,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围绕农业种植、畜牧养殖等增产增效关键技术,培育了“田间课堂”“理论农技双课堂”等实践项目,将农业技术直接送到农民手中,有效助力了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目前,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高达90.88%,其中50万元以上村36个、100万元以上村8个,文明实践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能。
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该县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积极扶持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增强文明实践的感染力。支持退休党员干部创办普安书院,在实践中心每周定期开设国学公益大讲堂,传播优秀传统文化;鼓励民间组织活化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建成小五台山红色记忆馆,公益展出红色藏品千余件。此外,充分挖掘利用桑干河文化、陶艺文化、丁玲文化等独特地方资源,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打造了武家沟“隐居乡里”、涿鹿不夜城等一批高品质文旅融合项目,带动乡村游接待人次较2020年增长178%,实现了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双向赋能。
与文明新风深度融合。该县紧贴乡村治理实际,指导各村(社区)推进《村规民约》修订完善,广泛开展“传承好家训 培育好家风”等移风易俗主题活动。以被列入省民政厅婚俗改革试点为契机,大力推动婚丧礼俗改革,在全县6个乡镇18个中心村建立红白事新风大食堂,辐射周边71个村,有效遏制了不良习俗,群众办事成本平均下降约30%。在南山区4个乡镇97个村探索设立孝善养老基金,弘扬尊老爱老传统美德。通过这些扎实举措,当地农村形成了精神强、文化兴、产业活的良性循环,涿鹿镇更荣获“全国文明乡镇”称号。(王棣 郭颖晖 朱文君)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