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河北段由北运河、南运河、卫运河、卫河及永济渠遗址和河北雄安新区白洋淀与大运河连通部分组成,涵盖隋唐大运河和京杭大运河两部分,上连京津、下接鲁豫,主河道总长千余里,流经廊坊、沧州等5市17个县(市、区),沿线遗产丰富多元,地理和人文特色明显。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其中包括河北的“两点一段”:连镇谢家坝、华家口夯土险工以及南运河沧州连镇谢家坝至德州四女寺枢杻河道段落。大运河在河北大地上绵延1000余里,线路清晰,体系完整,资源丰富,文化多元,拥有较完整的人工河道和堤防体系。
近日,由河北省文物局主办的“千年文脉 活力运河”大运河河北段文物保护利用成果媒体采风活动顺利举行。总台记者深入探访邯郸、邢台、衡水、沧州、廊坊五市,全景式展现大运河河北段的历史脉络与新时代新风貌。
文脉共流:古城遗韵映漕运风华
在邯郸市大名县,大运河大名段长约70.4公里,沿岸历史文化遗存众多,有不可移动文物198处,其中包括大名府故城遗址、五礼记碑、天主教堂、狄仁杰祠堂碑等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当地正立足建设区域文化旅游中心,挖掘大运河沿线大名段文物和文化资源,让大名县文物资源“活起来”。
位于邢台清河县的油坊码头遗址,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作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曾是卫运河畔商贾云集的交通枢纽,是大运河保留最完整的砖砌码头群之一。
00:37
险工筑安:水工智慧守千年平安
运河由于险工的存在可以有效地削减洪峰,阻止洪水对堤岸和土地冲刷和侵蚀。同时,古代北方平原运河治理与管理的高超水平,也为世界水利文化贡献了中国智慧。
邢台市清河县朱唐口村北卫运河左岸的朱唐口险工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始建于清末,现长961米,运河在此进行90度转向,以独特的设计削减洪峰冲刷,守护一方平安。
衡水市景县的华家口夯土险工是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大运河华家口段历史上曾多次决口,后以其独特的“糯米砂浆”技术和历经洪水考验的坚固,成为古代水工智慧的杰出典范。2024年,按照国家文物局批复要求,实施华家口夯土险工段本体修缮和环境整治工程,修缮后的险工段环境整洁优美,吸引大量的游客研学观赏。
在大运河沧州段的东光县连镇镇,谢家坝护卫着古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点之一,谢家坝灰土加糯米浆逐层夯筑,夯土以下为毛石垫层,基础为原土打入柏木桩筑成,自古防洪有功,沿用至今。
00:51
通京连津:北运河通航绘协同新图
北运河历史上是一条通向北京的重要漕运河道,是大运河千里漕运的最后一程。位于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的红庙金门闸遗址是大运河河北段北起点地理标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门闸是北运河上现存的重要的运河水工设施遗址,对研究运河史、水利史有重要价值。香河中心码头是北运河香河段五个游船码头之一,主要承载水陆交通转换、旅游休闲、体验等多重功能。近年来,通过京津冀三地联手综合治理,北运河京冀段全线互联互通。

从邯郸大名到廊坊香河,从遗址保护到文化传承,运河沿线的文化、生态与旅游正相互融合,大运河河北段正以崭新的姿态续写千年文脉的新篇章。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