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加速推进数字红利向乡村释放——
村里有“数”,心里有数(“融”观中国)
——“数字乡村新图景”系列报道⑦

10月15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秀林镇北横口网络直播基地,工作人员进行农副产品直播推广销售。
梁子栋摄

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高标准农田盐碱地综合治理利用示范区内,工作人员通过大屏幕观测水稻生长情况。
刘江涛摄

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农村大数据平台指挥调度中心。
受访者供图
“家人们看过来!”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北横口村的网络直播基地,主播马国华正对着手机镜头热情吆喝,“咱北横口的石磨杂粮、手工粉条,您尝一次,就知道啥叫太行深山的好味道!”
屏幕下方,提示音此起彼伏,刚上架的500斤杂粮瞬间被抢购过半。几年前,北横口村通过村企合作,整合村内资源,搭建直播带货矩阵,统一设计包装、制定质量标准。如今,“横口农产”已成为响当当的特色品牌。
除了农产品电商,还有智慧农业、乡村治理、数字医疗……近年来,河北作为农业大省,积极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探索农业农村领域数字化转型。这些工作都取得了哪些进展?记者进行了采访。
新农人“足不出户”种水稻
耙子、犁、铁锹……在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古河乡数字循环农业智慧园的水稻田边,这些人工种植使用的农具被“束之高阁”。
“现在种稻子可用不着这些了,农具、农机都是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的,用电脑、手机就可以操作。”这片水稻的管理员之一段严严说。段严严大学学的是电子信息工程,毕业后选择了农业赛道,成为智慧大田指挥室里的一名“工程师”,与其他四位年轻人一起,在乐亭县管理着8000多亩农田。
眼前,金黄色的稻浪层层叠叠,一派丰收景象。很多人难以想象,这里原来是一片盐碱地。20世纪60年代,每亩产出水稻仅有200公斤。
乐亭县地处渤海湾沿岸,大量耕地资源属于盐碱地,土壤盐分高、肥力低、透气性差,导致作物产量低、品种单一,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要提高作物产量、质量,提升土地价值,就必须直面并解决盐碱地问题。
近年来,乐亭已通过灌溉水源置换、生物改良等手段对盐碱地进行治理。然而,土壤修复是个系统性、长周期的过程,必须持续良性耕作,才能巩固土壤生态。如何持续性精准化管理?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抓手。
2022年起,乐亭县搭建农业农村大数据智能化平台,在稻田中布设温湿度、土壤水分、水位等多种传感器,借助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智能控制等信息技术,实时监测土壤盐分、水分、作物生长状态,实现动态调控。
“此前水稻管理有两大难点,一是根据生长进度调节水位,二是监测病虫害。”段严严介绍,“如今,稻田里每个地块都有水位监测系统,根据我们设置的水位标准,水量少了自动开闸补水,水量大了则会自动排到水渠去。”
稻田西北角一处空地上,立着一台上半部分为玻璃柜的智能远程虫情测报设备。“晚上玻璃柜里的灯发出蓝光,虫子被吸引过来,系统就能将虫害影像实时上传到虫情测报平台。”段严严说。
农业智慧园调度中心,屏幕上显示着密密麻麻的蚊虫影像,其中两只体型稍大的虫子,被标注了“红足婪步甲”“暗黑腮金龟”的名称。
“那些小的是蚊子,被系统自动忽略,另外两种虫子被AI识别出来,让我们可以对虫害的发生发展进行分析和预测,确定施药品种、范围、用量,使用无人机精准杀虫。既减少了成本,又降低了农药残留风险。”段严严解释。
调度中心大大小小的屏幕上,土壤、水质、气象等各类数据奔涌而来、瞬息万变,几位“新农人”足不出户,便能实时把控作物生长环境和生长情况。
“数字化手段让我们这些没有经验的新农人种起稻来得心应手。同样是耐盐碱水稻品种‘盐丰47’,我们的亩产比附近农户凭经验人工种植高100多斤,达到1400多斤,精细化管理化肥、农药等管理成本也更低了。”段严严说。
今年,智慧园区很多地块还开始探索稻蟹混养,进一步提高收益率。据了解,园区共养殖小龙虾1400亩、中华绒螯蟹120亩,与水稻共生互养。数智赋能下,集绿色生态农业、认养休闲农业等于一体的综合立体智慧农业模式正在成型。
扫“民情码”就能反映问题
“左李召村小游园旁垃圾池外有杂物,请安排保洁员清理。”
走进邢台市南和区和阳镇综合治理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幕上,辖区内各村情况尽收眼底。综合治理专员正对通过大屏新发现的一处卫生问题进行远程调度,网格员接到问题后,第一时间到现场进行了清理。
为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提高应急实效,2014年起,南和区建设了“雪亮工程”数字化平台,将治安监控、天眼监控、便民服务站及各村主要街道的监控点全部接入平台,实现区、乡、村三级24小时视频巡逻全覆盖。
“过去管理靠经验、靠跑腿,现在有了这个‘智慧大脑’,我们能实时掌握全镇的社会治安、环境卫生、突发事件等动态,问题线索第一时间分发给镇综治中心,镇里解决不了的,反映给区直相关部门,实现了从被动处置到主动发现的转变。”和阳镇党委副书记孔立超介绍。
从“治理”到“智理”,改变不仅体现在管理端,更落脚于服务端。
邢台市威县综合治理中心的指挥大厅内,电子大屏上不断更新着群众提交的各类诉求信息。从水管漏水到物业纠纷,从医保咨询到道路维修,事项内容、责任单位、处理进度一目了然。
“群众扫码上报后,平台自动派单、限时督办,确保‘小事不过天、大事不过周’。”威县“民情通办”服务中心主任蒋俊晓介绍。
自2021年起,威县整合当地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职能部门门户网站等15个政务服务平台资源,打造了“民情通办”平台,并制作“民情码”,广泛收集群众的各类问题。
问题收集了,如何处理?“民情通办”平台将诉求划分为20类,明确不同类型问题的办结时限:政策咨询10分钟内回复,公共服务1日内反馈,复杂事项3日内办结,超时未办系统自动预警。
在威县,公共场所显眼处,几乎处处可见张贴的“民情码”。越来越多居民习惯通过手机扫码反映生活中的烦心事。
“以前反映问题,得跑社区、找部门,现在动动手指就行。”在威县梨园屯镇开小吃店的李东辉说。8月26日,他扫码反映店门口垃圾堆积问题,不到两小时,环卫车辆就来清理完毕。“平台自动派单,谁管、啥时办完,我通过手机上的APP就能看到。”
据了解,威县“民情通办”平台运行以来,累计办结诉求6.9万件,办结率98.23%,群众满意度达96%以上。
“心电一张网”抢出黄金时间
前不久,家住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城南庄镇大岸底村的76岁刘大爷突发胸闷、心悸,家人急忙送他到离家不远的镇中心卫生院就诊。
情况紧急,镇卫生院的医生问诊、检查后,立即将刘大爷的心电图通过“心电一张网”平台实时上传到阜平县医疗卫生集团心电中心。中心医护人员第一时间做出诊断:刘大爷为急性心肌缺血、前壁梗死、支架后并发室壁瘤。中心随即启动应急预案,经过有效治疗,刘大爷转危为安。
阜平县为全山区县,属于太行山脉,境内山峦起伏、人口分布稀疏,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外出就医不便。
“在过去,由于设备和技术的限制,很多患者需要长途跋涉前往县级医院进行检测和诊断,不仅耗费时间和精力,对于亟须及时诊断处理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还可能延误病情。”阜平县卫生健康局一级主任科员杨志国介绍。
2023年,阜平县政府与阿里巴巴公益、阿里健康公益联合启动了阜平县“心电一张网”建设,在县医疗卫生集团成立心电中心,为县域内13个乡(镇)的13家卫生院配备静态心电图机26台、动态心电图机13台,实现乡镇卫生院与县医疗卫生集团心电中心信息互联,建立起县乡一体化的县域心电监测网络。
“当患者在乡镇卫生院进行就诊时,卫生院将各项监测后的数据上传至心电中心远程分析,完成诊断后,结果再回传到乡镇卫生院。”杨志国说,这为患者抢出更多的“黄金时间”。
“心电一张网”项目使用以来,阜平县13所乡镇卫生院累计采集12977人次,为患者打通心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最后一公里”。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