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口文化墙
谷米文化广场
民宿院内的生活很悠闲
统一新建的门楼
在享有“塞外水乡”美誉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蔚县暖泉镇东端,有个村庄叫光明村。两年前,它还是一个被人遗忘的地方,如今光明村却是蔚县的“名村”。
光明村位于蔚县县城西部10公里,暖泉镇东4公里处,距342省道2公里。尽管它没有暖泉镇的西古堡、北官堡、中小堡等村堡古朴厚重,但却有着“江南小镇”般的清秀隽永。近两年,光明村依托暖泉镇的旅游热潮,随着美丽乡村建设而打造的“谷米小镇”,逐渐成了暖泉镇乡村旅游的又一个新热点。
记者李晓利 通讯员 张武 门俊飞
1
暖泉镇,一处被外界人所熟知的具有历史深度的古镇,因镇内有一年四季水温如一的泉水而得名,又因古城堡、古民宅、古寺院、古戏楼、民俗文化、特色小吃而闻名。它犹如一位老者,沧桑中不失威仪,古朴中又多了一份新潮。
如果说浑厚质朴的暖泉古镇让你忘乎所以,那位于它“眼皮”之下,赋有“江南小镇”般田园气息的光明村也会让你流连忘返。
冬日的暖阳懒懒散散地照在蔚州大地上。驱车出蔚县县城往西走,约20分钟就到了光明村。
循环的乡村公路绕着整个村子,不时有来自其他地方的车辆进出。干净平坦的道路两旁,栽种的油松、杨树等景观树失去了前些日子的葱郁,焕发着冬日萧静之美。村口,以“谷米”为主题的休闲文化广场格外引人注目,仿古波浪文化墙上“仁义礼智信”显而易见。已建成的花架长廊、小花园、凉亭、磨盘、古井等景观典雅而别致。
再看村里,平坦笔直的村通公路四通八达,巷道交错;外墙颜色灰白相间的明清风格的民居院落,相互交映,错落有致,宽敞亮堂。这些扑面而来的美景元素和谐而古朴,不仅没有让人感受到冬日的冷清和萧条,反而能不时嗅出“美丽乡村”建设中带来的一种活力四射的新气象。
[!--empirenews.page--]
2
光明村,上世纪70年代以前,曾是暖泉镇趄坡村的一部分,距现村正南方1公里处。1972年修建壶流河水库,搬迁过来的村民建立新村,取名光明村。
两年前,光明村虽然依傍着暖泉古镇,但它的美丽并未显现。村庄环境脏乱不堪,年轻人都在外打工,村里留守的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孩子,村庄贫穷落后,无人问津。
“之前村庄周围垃圾堆积如山,村里都是坑洼不平的土路,不好走,更没有明亮的路灯。”村主任苑清栋回忆起改造前的光明村说。
然而,这一切在2016年经过半年多时间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光明村“化茧成蝶”成了令人羡慕的风情小镇。
为改善老百姓生活环境,光明村加大对村庄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前高低不平、宽窄不一的土路,如今变成了交织成网的硬化道路。此外,入村路、主街道安装路灯,方便了村民出行;村庄进行园林式绿化,通过流转土地,改善传统农作物种植结构,进行林苗一体化种植,村内有园林,村周围有绿化带;拆除乱搭乱建、残垣断壁等,改善了村内脏乱差的局面;统一更换民居门楼,粉刷民居院墙,铺设污水管道;安置垃圾池,厕所改造,建仿古村庄标识,设仿古小城墙,绘制文化墙,在原来的垃圾场上新建休闲文化广场……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使这个曾被遗忘的移民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以新形象展示出独特魅力。
[!--empirenews.page--]
3
深冬干冷的天气里,光明村少了些往日的繁华热闹,显得冷清落寞。对于村民来说,村里的生活看似有些单调,但在外乡人眼中,却多了一份静谧中的心静。
蔚县有“京西米粮川”之美称,小米是蔚县的特产。光明村现有279户,790人,全村耕地面积1660亩,全部为旱地,主要以种植玉米、谷物为主。
蔚县小米作为地域名片特产,光明村借“小米”之名,打造“谷米小镇”,利用村集体闲置土地建成以“谷米”为主题的文化广场3000平米,并建有特色民宿院落4个,共49个房间。同时村里成立农家院合作社,指导村民标准化改造自家院落,按照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模式带动农家客栈发展,并将农户农作物通过村内杂粮加工厂进行深加工,结合乡村旅游,将杂粮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出去。光明村建好了,现在村里许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重新回到家乡,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走进民宿院落,仿古明清建筑风格的连环套院古色古香,明窗净几。院内,以新中式风格为主,粉墙黛瓦,花格雕窗,大红灯笼,假山流水,石头造景,绿树摇曳,曲径通幽……这清新雅致的景色,都让人有种身处江南古镇小桥流水人家的错觉,仿佛走进了墨韵浓重的画卷中。
冬日阳光撒遍村野的每一个角落,天地之间,清丽而空灵,遥远而亲切。光明村恬美的乡村风情吸引了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在这里放慢节奏、舒缓身心。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