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村,位于怀来县城东部,宝殿山脚下,东邻狼山乡,西邻沙城镇,是怀来县土木镇的一个村庄,距离怀来县城10公里。若不是560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一场震惊世人,改变明王朝命运的战争,估计没几个人会知道这个名字。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北方蒙古族瓦剌部首领率军南下进攻明王朝,主力直逼大同。明朝英宗皇帝为了抵抗瓦剌部落的骚扰御驾亲征,被围困在土木堡,因军心涣散,堡中缺水,明英宗被俘,明朝数十万大军覆灭,这次战争史称“土木堡之变”。“土木堡之变”也成为明王朝由盛转衰的分水岭,故而闻名遐迩。
张家口新闻网记者 李晓利 通讯员 朱炅 崔永胜 武晶晶
一场战争扬名于世
土木村,原名统幕城,又名统幕店,土木堡。唐初,高开道盘踞怀戎时在这里设置统幕镇。明永乐初置堡,名“土木堡”。
当时的“土木堡”是一座小军堡,然而就在明正统十四年时,因发生了一场著名的战争而扬名于世。
史书记载:明英宗平日里对宦官王振言听计从,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不顾众朝臣反对,听信王振率领数十万大军御驾亲征,抵抗屡犯边境的蒙古族瓦剌部落。由于准备仓促,军粮不足,军心不稳,导致大败。明军撤退,行至土木堡,被瓦剌军队追上,明军被围困土木堡,因军心涣散,堡中缺水等各种原因,两军会战,明英宗被瓦剌军俘虏,明朝数十万大军覆灭,近百名朝廷重臣为国捐躯。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变”,亦称“土木之变”。此时,明朝危在旦夕,幸好于谦出来保卫北京,打赢了北京保卫战,明王朝才有所转机。
“土木之变”作为古今军事史上第一失败战例,被载入北京中华世界坛262米青铜甬道上。土木堡也因此战而扬名。
然而我们今天看到的土木堡,是“土木之变”后重修的一座城堡。土木堡处在东西两道沙河之间,过去沙河常年有水,在南门外交汇,流入妫水河。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得土木堡的整体造型形如一座船形城堡,东西长达1000余米,而南北最宽处不足500米,尤其是东西终端处仅150米左右。经过几百年的变迁,如今的土木堡已面目全非,只剩下很少的土残墙。但从保存下来的几处高耸的残垣断壁来看,仍可想象出它那曾经气势恢宏的场面。
土木在历史上不仅是兵家必争之地的古战场,还是通往大漠及西北的交通要道。从地理形势上看,土木堡建于交通咽喉之地,南封妫水流域,北锁怀赤驿路,西扼漠北要道,东镇京畿门户,堪称要塞之地。
土木堡和鸡鸣驿一样,元、明、清三朝均在此设置驿站,并设有驿丞署和驿马站。明洪武年间,朝廷在怀来县境内的土木堡至宣府这一百里内置两个驿站,这两个驿站就是现今的土木和鸡鸣驿。当时设置的土木驿站的地址就在土木城内的小城,西到鸡鸣驿,北至长安岭,两个驿站相距60里,为“中枢驿站”。
[!--empirenews.page--]
暗淡刀光剑影显时尚
五百多年过去了,现在的土木村西面靠沙河的老土木堡(当地人俗称“破堡子”),遗迹是元、明时的土木堡。昔日的古战场遗址中,只剩下一段段破碎不堪的夯土城墙,孤零零的田野上断断续续延伸着。当年的土木堡也暗淡了刀光剑影,演变为如今的土木村,有1200户,3580人,曾为土木镇人民政府驻地,是土木镇的一个大村。
110国道从村内通过;京张、京新两条高速公路依村南北而行;京包、大秦铁路横贯东西。过去煤炭市场是村里的支柱产业,与很多村庄无异,土木村纵横交错的道路向四面延伸,水泥道路两旁,盖起排排砖瓦房或别墅式的二层小楼,算是富庶的表现。
然而当漫步于这座现代与古老相交融的村庄时,那些村角边落还留存的已经坍塌的老房屋,高堡墙依然诉说着过往云烟。环顾四周,曾经横亘在村中的黄土城垣,如今被当地人盖房当了院墙。
司全福,铁路退休职工,今年67岁,老家蔚县,他是“嫁”到土木村的女婿,现家住土木村。退休后,司全福热衷搜集整理有关土木堡和“土木之变”的资料和图片,参与编写了《土木镇志》,又自己著作出版了《十五世纪震惊世界的战争---土木之变》,在这本书中,详实而完整的记录了“土木之变”的全过程。
司全福可谓是土木村的“活历史”。他对村里的每一块砖,每一间房,每一片瓦都非常熟悉。司全福介绍说:“土木堡在明永乐初置堡,后于正统十四年发生的‘土木之变’中,堡遂毁。明嘉靖四十五年,又用土筑堡,到明隆庆三年才用砖砌城,城墙高三丈五尺,厚一丈,周长三百五十七丈,池深七尺,宽一丈八尺,城坐北朝南,开有东、西、南三门。东门叫‘迎恩门’,南门叫‘祁宁门’,西门叫‘沛泽门’,为了加强防御,在西门外建一座瓮城,瓮城朝南书‘土木堡’。”
当时的土木堡街道井然有序,从东门到西门是一条主街,两侧分布15道街巷。在元、明清三朝相继修建了华严寺,关帝庙,龙王庙,显忠祠,二郎庙,文昌庙,玉皇阁,城隍庙,董家家庙等23处庙宇。上世纪五十年代,这些古迹被拆,砖瓦木材主要用于建设当时县政府和西兵营。如今只剩下显忠祠和胡神庙、董家家庙保存较好。
闻名中外的显忠祠
土木村至今仍存留着昔日的显忠祠遗址,这是到土木村的游客必来的地方之一。
显忠祠遗址闻名中外,是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代宗皇帝为祭祀在“土木之变”中殉难的文武重臣和数十万大军英魂而修建的祠堂。之后明宪宗又旨命怀来县重修“显忠祠”,并在其中为于谦塑像。祠成之日,宪宗亲自撰写碑文,题写显宗祠匾。
显忠祠,坐落在村子正中心村委会院内的东南角。走进显忠祠,迎面立有两块新立的石碑,分别是“重修显忠祠记”的功德碑和“念奴娇·凭吊显忠祠”的词碑。
显忠祠看起来就是一处普通的小院,打开红色大门,里面是一处四合院,院内立有几通青色石碑。显忠祠留存的碑碣丰富,有初建显宗祠的碑,死难诸臣名刻碑、宪宗重修碑、宪宗御笔于谦碑,万历年间胡思伸重修碑;有明隆庆年间的,有清康熙年间的,清乾隆年间的,清道光年间的,这些碑碣载满了历史,讲述着过往云烟。
显忠祠正殿里,有两块黄木牌子,一块是历史事件简介,另一块是殉国大臣的介绍。周围墙壁上,是不太清晰的、画有66块为国捐躯的重臣神位。
显忠祠因其真实的记载和见证“土木之变”这段历史而备受人们关注。历经岁月沧桑,显忠祠曾几度倒塌,几度修建。2004年,土木村为了保护历史文物,对显宗祠进行重建。吸引了很多外地学者、游客和将士后裔前来参观考察。
离开时,回头再看这座院落,这个矗立了几百年的古建筑,宛若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向世人释读着土木村独特的历史记忆。
(版权所有转载必究)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