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汽车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清水社区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张垣发现

李旭在《红楼梦》中发现大量张家口方言

2016-07-18 08:29:32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张家口新闻网记者     魏民

  李旭在阅读《红楼梦》时发现,书中有很多张家口的方言土语。于是,他深入研究,寻找作者曹雪芹与张家口的关系,最终收获不少。重读名著有了新发现李旭在翻阅《红楼梦》时发现,书中有很多张家口的方言土语。

  出生在康保县照阳河镇的李旭,如今在河北华北石油荣盛机械有限公司工作。他不止一次读《红楼梦》,而在近期的阅读中,他有了一个新发现,就是书中出现的一些词语,无一不带有张家口日常用语的痕迹,譬如日阳、穿堂、里外发烧、高桌、风领子、门划子、梯己钱、闹、甚、款款的、客撞、跳蹋等。

  有了这样一个发现后,他便想深究一步,静下心来,仔细重读了这本名著。

  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李旭竟摘出了四百多个张家口的方言土语。而仅在第十九回,就有十九个(各各、大不过、熟近、一半里、展眼、忙另、希罕、越性、体统、带累、调理、搬配、设或、平空、临了、掏澄、且凡、说嘴、检点)。如果将重复使用计算在内,平均每回有十个之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几个人际关系间的称呼。一个是“舅母”,这个称呼在京南一带叫“妗子”,北京、天津一带叫舅妈,唯有张家口一带叫舅母或舅娘。另一个是“哥儿”,长者对他人的一种爱称,不论男女都称“哥儿”,大哥儿、二哥儿、女哥儿、小哥儿。贾母就常称王熙凤为“凤哥儿”。原本认为土里土气的张家口话是绝不会登上汉语言的大雅之堂的,未曾想到文学名著《红楼梦》,早在清朝康乾年间就把张家口日常用语和方言抬进了文学的最高殿堂,这一发现着实让人振奋。

  欣喜的不仅仅是发现了用词的张家口方言土语特性,同时还发现,如果用张家口语音来读《红楼梦》,你会忽然感到,一部《红楼梦》,其实就是一个张家口老人坐在你对面,对你讲述着一段发生在清朝年间的梦幻般的凄美的爱情故事,也就是说,《红楼梦》的句式特点也非常接近张家口的日常用语习惯。作者可能熟悉张家口方言李旭把这一欣喜分享给了在康保长大,现任华北油田公司宣传部长的胡建国,胡建国也感到十分惊喜,但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曹雪芹能够准确、熟练地使用张家口方言土语?”

  于是,李旭开始查阅资料,试图寻找出曹雪芹与张家口的关系来。半年后,他终于有所收获,曹雪芹确实与张家口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李旭分析,从曹雪芹家族背景来看,曹雪芹家与山西渊源深厚,而张家口方言又是秦晋方言---山西方言的分支,曹雪芹熟惯张家口方言就有了可能。

[!--empirenews.page--]

  曹雪芹的高祖叫曹振彦,生于1600年左右,卒于1675年。1648年因功升任大同属下的吉州知州,1652年再升任大同知府,直至1656年出任两浙转运盐使到南京上任,前后在大同做了8年的高官。

  清朝的官员入关后,疯狂地掠夺占有关内资源,典型的就是跑马圈地,其实圈地不仅仅是占地,同时也把地内的民众置于了奴隶、家人地位。曹振彦48岁统治大同,正值壮年,入关前戎戈铁马,居无定所,一旦在大同稳定下来,在当时的情形下,一定会像其他满族新贵一样,广占田产,广蓄家奴。8年间,他家的绝大部分佣人、家丁、婢女,甚至奶妈都会是大同人,可以想象,当时的曹府上下一片大同土语方言,而这种语境很可能成为了曹家之后的家文化基础且历多代而不衰。

  1656年,曹振彦南调,在当时是要携儿带女,卷金裹银,驱奴唤仆,举家南迁的,这些大同人连同他们的土语方言、生活习惯等便一同迁往了南京。

  曹振彦的孙子叫曹寅,生于1658年,卒于1712年。曹寅的孙子就是曹雪芹,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也就是说,曹振彦虽是曹雪芹的高祖,但相隔年代并不长,曹振彦死后仅仅40年,曹雪芹就出世了,曹雪芹出世时,当时跟随曹振彦的那些年轻的大同人大部分还健在,犹如《红楼梦》中所刻画的焦大形象,六十来岁,对贾宝玉及其姊妹们,生活形象影响是非常大的。曹雪芹从小生活在这样一群人中,他熟悉大同方言土语就不难理解了。而大同和张家口在方言文化上,本就是同根同脉,《红楼梦》中大量出现张家口方言土语也就不足为怪了。曹雪芹可能到过蔚县李旭分析,从张家口与满清王朝的联系以及在清朝的历史地位来看,张家口地方语言受满清官话影响至深,具有较为浓重的东北方言和北京方言的色彩。作为八旗上三旗正白旗的曹雪芹,其族根是在今天的内蒙古正镶白旗一带,其实就是张家口的坝上地区,他能够熟练使用张家口地方语言,也是渊源所在。

  张家口到清朝时,既是战略要地,是朝廷的大北门;又是经济枢纽,是中俄、中蒙的主要通商贸易口岸;还是朝廷的牲畜饲养基地,坝上地区和内蒙古商都、化德、黄旗、白旗、太仆寺旗等地均是清朝的察哈尔属地,专司牛马羊驼饲养之职。称张家口为清朝中央的直辖地并不为过。这就使得张家口全面、深入地融入了清朝廷社会事务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背景下,语言的融合就成为了必然。如“周济”、“滚开水”、“舁东西”、“现成话儿”、“嚼裹”等,京张两地的发音虽然不同,但字义是完全相同的。

[!--empirenews.page--]

  从曹雪芹最后的居住地西山来看,他应该就在北京通往张家口的路上。曹雪芹回北京后,久居西山茅庐,这是公认的说法。但西山范围很大,到底在哪一个地点,人们多有争论。周汝昌先生在《曹雪芹小传》一书中对此作了详细的考证,根据周先生的调查,曹雪芹“其移居西山脚下,应非一次直接之远路迁徙,固当是逐步流落,愈徙愈远之故,揆其情理,亦必路经海淀一带”;他还写道:“还有一个传说:曹雪芹一度到京西蔚县教过馆”。

  不论结论如何,曹雪芹居住的西山,当是京城通往张家口的要道上,最远处,曹雪芹可能到过张家口的蔚县,并在蔚县坐过馆,教过书。京张往来商贾走客很多,备不住曹雪芹茅庐的边上就是张家口人开的小酒馆儿,并把他介绍到了蔚县。由此推断,曹雪芹所居处,其社会语言环境也应该是一种京张语言融合的环境,如果他真在蔚县教过书,干脆就有了半个张家口人的身份,加之家庭中大同人的背景,他的作品中不出现张家口方言土语反而倒成了该研究的问题。另一角度看,《红楼梦》中大量使用张家口日常用语,也是对曹雪芹在蔚县坐过馆传说的一个反证。“库存”方言土语李旭还分析,从曹雪芹的朋友来看,大多数都是满清贵族后裔,有的虽是官吏,也不过是基层官吏而已,有的干脆就是没落贵族其中的一员。这些朋友成天混迹于旗人中间,熟悉没落贵族附庸风雅,社间拿大,架鹰牵犬,走狗斗鸡的生活,也熟悉北方的土语方言。比如,公认的曹雪芹的好朋友敦敏、敦诚和张宜泉。在他们和诗嵌字之余,免不了的方言土语连篇,这不能不对曹雪芹的《红楼梦》创作产生影响。

  而从曹雪芹的家人和《红楼梦》人物的关系来看,曹雪芹的爷爷曹寅54岁去世,与其爷爷曹振彦一起生活了17年。曹寅去世三年后,孙子曹雪芹出生。这时,曹雪芹的奶奶应当还健在,年龄不超过54岁,甚至更小。如果说贾宝玉是曹雪芹的原型,曹雪芹的奶奶,曹寅的妻子就是贾母的原型。曹寅与其爷爷曹振彦一起生活了17年,其媳妇一定也与曹振彦一起生活过,也就是说,这个媳妇也是一个山西通。

[!--empirenews.page--]

  在《红楼梦》中,绝大部分张家口方言土语出自贾母、刘姥姥、王熙凤、李纨和佣人丫鬟口中。贾政一代和当朝官吏几乎没有,贾宝玉及知书识礼的林黛玉、宝钗等人也很少。这应该是有生活基础的,在李旭看来,这基础源自人物原型的语言特性。

  大概是五年前,李旭写过一篇题为《传承康保土话》的文章,后来收到了他的散文集《阅读故土》中。中心意思是感慨张家口方言土语消失的速度。多年前人人挂在嘴边上的词汇,现在却成了需要解释的词汇,这说明张家口方言土语正处于快速退化的进程中。

  李旭所摘录的《红楼梦》中的张家口方言土语,有的已经变得很生疏了,有的青年人甚至把原本的日常用语当作文言词汇来翻译,张家口方言土语正在消失,于是,他把《红楼梦》中张家口方言土语的摘录当作是一件“库存”方言土语的工作。

编辑:杨舒帆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