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一个普通人。”这是王俊湘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的,在这浩瀚宇宙间,每个人都不过是沧海一粟,大多数人都过着平凡的生活。然而,如何让自己的人生不平庸,个人选择各不同。王俊湘用一份执着、满腔热情对待工作,用十分用心、苦心钻研对待剪纸,演绎自己平凡却不平庸的人生。
张家口新闻网记者崔明飞
【作品简介】
《八十七神仙卷》是一幅道教题材画卷,原作吴道玄,字道子,唐代杰出画家。画卷绘有东华帝君、南极帝君两位大仙,率众真人、神仙、金童、玉女、神将等去朝见道教最高天神的情景。此卷又名朝元仙仗图,为历代皇家收藏至品,民国时,流落至民间,大师徐悲鸿偶然得到,因残破只剩八十七个人物,所以取名八十七神仙卷,文革时红卫兵抄家,此画卷一度又流失,文革后,归还于其家,后捐存故宫博物院收藏。作者感动于此画的奇特经历,又酷爱此画“吴带当风”的白描风格,所以把它改编创作成剪纸。
王俊湘按照作品的背景,按需要采取阳刻、阴刻技法进行取舍,利用中国工笔白描、国画和书法线条,有机结合了江南阳刻剪纸和蔚县阴刻剪纸的手法进行创作。其作品高50厘米,长近6米,充分显示了原作的大气势、大制作、新景象、新境界。这是工艺美术作品点、线、面的有机统一体。她的作品全部选用单色宣纸,人物衣纹处理流畅,花鸟经脉线条细腻,山水作品动感强烈,极富气势,别具一格,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定名为---中国工笔书画剪纸。
【作者简介】
张健,字云之,祖籍山东,1964年出生,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教育专业,高中教师、教学主任。民进张家口市委员、区政协委员、区行风评议员。张家口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市工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新闻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民协会员,中国北京诗联书画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民族文化研究院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情系世博艺术名家大师、中国创造品牌艺术家。
其先后制作了《八十七神仙卷》、《奇秀鸡鸣山》、《四美图》、《鲲鹏万里》、《千手观音》、《吹箫引凤》、《十美图》、《侍乐图》、《威震山河》、《毛泽东诗词---(套)六幅》、《洛神赋》、《八仙过海》等数百余幅作品。1994年作品《春馀》参加河北省美展获二等奖:1995、1997、1998年,作品《踏青图》、《育子图》、《吉祥如意图》参加张家口市美展,获一等奖;2006年,作品《八十七神仙卷》获张家口市首届鸡鸣山书画大赛特等奖,被观众高价收藏;2007年,参加第四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作品深受各国驻华文化使节及中国大使馆有关领导的好评,荣获国家银奖,被评为中国创造品牌艺术家。2010年入编《世博中国艺术名家大典》,2011年,获得张家口市第三届文学艺术繁荣奖银奖称号。
[!--empirenews.page--]
演绎平凡却不平庸的人生
对于《八十七神仙卷》的创作,要追溯到1984年元旦,王俊湘从区高炮团美术干事那里得到了一幅《八十七神仙卷》的白描稿,A3纸张长,高10厘米,只一眼,她爱不释手。之后王俊湘开始反复观察研究,从多个渠道了解此画的历史底蕴,最后决定把它改编创作成为一幅剪纸作品。受当时的条件限制,不能电脑制图,王俊湘只好打米字格放大样。她每天下班后,吃过晚饭开始工作,由于画作人物组织非常工整细密,衣带飘摇,线条细密,发髻细匀,盔甲精细,饰物琳琅满目,变化多端,衣纹密密排列,长短线叠加,一晚上只能放大画出几个人的小样。总计87个人物及其他繁复的装饰,莲荷小桥等等,工程量很大,王俊湘连续干了近两个月,才画出了高50厘米、长近6米的画稿。
有了底稿,下一步就是准备材料。为了这幅画的用纸,王俊湘跑遍了北京琉璃厂的大街小巷,想找合适的宣纸,既要品相好,又要适合剪纸使用,经过几天的奔波,最终王俊湘如愿以偿。而王俊湘剪纸所用的小剪刀,那是母亲留给她的。幼年时王俊湘总爱看母亲画、剪、绣花卉、小鸟。由于年龄小,母亲怕针、剪子伤着她,把针和剪子藏起来,她自己竟然偷偷翻箱倒柜地找,当找到母亲剪窗花所用的小剪刀,她就学着母亲的样子剪了起来。母亲躲在门后看着她,以防她剪到手。可看得久了,渐渐发现,女儿似乎与这剪刀很有缘。久而久之,对于王俊湘的做法,母亲便也默认了,时不时地还指点一二。就这样,王俊湘十几岁时便能剪比较复杂的花卉、人物。而这把母亲用了几十年的小剪刀,便成了王俊湘最顺手的工具。父母的引导给她打下了良好的绘画基础,父母的熏陶给她艺术的滋养,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为她开启了一扇艺术之门,父母对艺术的热爱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她的生活。
工具齐备,王俊湘便开始剪纸。剪的过程十分复杂,先后花掉王俊湘四个月的所有业余时间,晚上忙到凌晨,更是常有的事情。由于剪纸时左手需要拿起纸,王俊湘的左手食指被剪刀戳的满是伤口。无奈之下,她裹上胶布剪,但没有了触感,影响效果,王俊湘只能再撕掉胶布,剪刀的尖扎得手指钻心的疼。有时候细节处理得不好,人物衣服处细细的飘带剪断了,整幅图就需要重新剪过;有时,留白与剪纸处疏密不得当,剪出的效果不好,也需要重新剪过。反复几次之后,王俊湘便像泄了气的皮球,没了刚开始的激情。有时,剪人物的面容,对于神情的刻画没有了灵感,总觉得少了原图的神韵,王俊湘更是苦恼,恨不得撕了那张纸。
四个月的时间,总有细碎的事情不如意。曾经几度,王俊湘觉得自己实在做不下去了,也想过停手,有放弃之意,但是看着一剪刀一剪刀完成的那部分,就像自己的孩子,怎能不让他成才!就这样,王俊湘每天晚上坐在桌前都会对着镜中的自己说,我能行!然后动手开剪。一份耕耘一份收获,2007年,此画作参加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大会,得到了评委会的一致好评和认可:创作此巨幅剪纸作品,尊重原作,人物惟妙惟肖,作品无明显瑕疵,实属不易。最终作品被评为银奖,王俊湘被授予中国创造品牌艺术家。此画也被观众高价收藏。
[!--empirenews.page--]
王俊湘不仅是一位工艺美术家,同时她还是一名教师。
王俊湘从1990年开始,一直任下花园第二中学美术、电教教师。从教以来24个寒来暑往,她一直独立主持学校电化教学工作。晚上顶着星星回家,与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们差时工作,赶在学生下课、晚上回家的时间,加班加点,坚守岗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后,还要照顾体弱多病的公公和年幼的儿子,但她从来不抱怨,从来不喊累。
王俊湘虽然学习的是美术专业,但对于电化教学工作,尤其是摄影、摄像、剪辑、录音教学却情有独钟。2000年开始,学校陆续组建了微机教室、多媒体教室,这更加激发了她的学习热情,她常常对自己说:“你还不算老,你能行。”为了尽快掌握计算机的几个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她自己购买书籍,勤学好问,到税务局请教电脑高手,向学校新来的微机教师学习。学校的其他老师开玩笑地说:“人聪明,学什么也快。耍剪刀的手就是不一般,就连打字也比我们一般人快。”可是谁知道,王俊湘牺牲了多少业余时间。
2010年,下花园区摄影家协会成立,她积极申请参加,向摄影前辈虚心学习摄影技术技巧,从摄影作品的构图、色调的处理到作品的剪切,一年多的摄影实践,她深刻体会到:不论拍摄什么题材,首先要学会观察,做到用“心”拍摄,用“情”拍摄。摄影创作,到最后的阶段不是比摄影技巧,而是比文化素养!她深深地意识到:自己的剪纸创作也是这个道理。
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实践,王俊湘就是在这循环之中不断成长。王俊湘说:“我过得很简单,但却很充实。我是一个平凡的人,但我却不想碌碌无为。我的生活中有工作、有剪纸,我很知足。”
(版权所有,转载必究)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