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汽车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清水社区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张垣发现

赶马车的女人

2014-07-03 09:15:57  来源:

  

  

现年79岁的王连枝

  记者 王守刚 通讯员 王官锁

  王连枝今年已经79岁,现在下花园区的楼房里安度着晚年。看她年青时的照片,文静漂亮,身体瘦小。你很难相信,这么文弱的姑娘却曾经有一段儿赶马车的经历。

  1

  王连枝1935年出生于宣化县顾家营村,她的童年时期是在战乱中度过的。1948年12月,她19岁的哥哥王有生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哥哥参军后,家里面还有她和父亲、母亲、爷爷及幼小的妹妹。解放后,村中小学开始招生上课,王连枝和村中的适龄儿童都到了学校上学读书。土改时家中分了土地,刚刚12岁的王连枝除了上学读书,还要利用课余时间,随父亲到地里干农活。由于母亲常年有病,回到家后,家务活也少不了她,如:推碾子、做饭、洗锅等。朝鲜战争爆发后,哥哥所在部队于1951年6月出国参战。1953年7月13日,在抗美援朝的最后一战中,她的哥哥在战斗中英勇牺牲。消息传来,王连枝及全家人都十分悲痛。县民政部门发给她家500余元抚恤金,她的父亲用这笔钱买了牲口和车。从此以后,王连枝在课余时间除了干农活、干家务,还要学习饲养和使唤牲口。

[!--empirenews.page--]

  2

  她家开始买了一头牛,一辆铁车。因嫌牛做活不顶事,又换了一头毛驴。一头毛驴还是拉不动车,家里只好又买了一头骡子,一骡一驴一车,能做拉运和耕地的农活了。不久,驴又生了一头小驴,小驴长大后,用它拉边套,这套车更有力量了。1955年,家里买了一辆胶轮大车,胶轮车可以到宣化的大街上行走,从此,她的父亲揽了一些到宣化拉运的活。家里农活儿忙时,她和父亲就先做家里的农活,拉运等副业活儿只在农闲时做。家里用马车与有劳动力的人家换工,她家给别人家拉庄稼、送粪、耕地,别人家在她家忙不过来时,给她家帮忙做地里的农活。

  王连枝一天天长大,她经过长时间的锻炼,不但学会了驾着牲口耕地和赶车,场里地里的农活儿也基本上都会做。地里的活儿如:点种、锄地、割庄稼、钎高粱等,场里的活儿如切谷子(她半天能切100个谷子)、碾场、收场等,这些活儿都难不住她。碾场时,父亲没其它事,就由父亲赶着牲口碾;父亲不在时,她就自己赶着牲口碾。一次,父亲去县里参加民政局召开的军烈属会议,她就挑起了碾场的活儿。她扬起鞭子,赶着一驴一骡碾起了场,牲口拉着碌碡,在铺开的谷穗儿上来回地转圈儿。碾场是很有讲究的,碌碡不能总碾在一个地方,不然碾到的地方脱粒干净了,没碾到的地方却一点儿也没有脱粒。也不能挪动过快,那样会脱粒不干净,必须是一寸寸地挪动圈子,圈子都转到了,谷粒也脱干净了。碾完场,王连枝还要与帮忙的乡亲们出稭、收场、扬场。扬完后筛一遍,把没碾开的谷蛋子滤出,然后再扬一遍,这种农活的名称叫戗。粮食都拾掇干净了,这才装入口袋,由她和帮忙的亲友们一同把100多斤一袋的粮食扛回家,倒进仓中。

  夏天农闲季节,王连枝还要赶着牲口到山坡上放牲口。一边放牲口,一边还要抽空割喂牲口的青草。为了防止牲口吃别人家的庄稼,她就和其他放牲口的人轮流着割草放牲口。傍晚回家时,她已割好两大捆青草。她把两捆青草用绳子拴好,然后横担在骡子背上,她自己爬上骡子背,赶着牲口回家。回到家里,她顾不得吃饭,先打水饮牲口,然后铡草。铡干草雇人掌刀,铡青草则是父亲擩草,由她掌刀铡。铡完草,王连枝做好饭,全家人吃后,她开始洗涮碗筷。收拾完后,她去给牲口喂第一遍草。有活时,牲口一夜要喂三次草,一次料。午夜,由她父亲喂第二遍草。五更天她起了床,先给牲口添上第三遍草,然后生火做饭。做好饭,父亲也起了床,父女二人吃了饭,就开始套车上路。

  由于她家是烈属,区领导对她很关心,政府想通过读书来培养她,将来好给她安排工作。由于她年龄偏大,一上学就上了四年级,刚读了一年书,初小就毕了业,后来又上了高小。所以,她做农活,都是利用节假日和放学后的时间。她高小毕业后,考上了宣化女中。刚上了一年学,由于母亲的病日渐严重,她就办了休学手续,回家伺候母亲和帮父亲做农活。

  上世纪50年代末,农村普遍走上了集体化道路,但因她家情况特殊,县领导对特殊情况特殊处理,并未让她家的车入社,全县也是仅此一例。后来,生产队每年照顾她家几千工分,此外,她家就靠养马车揽活儿挣钱。她和父亲赶着马车给供销社、粮站拉货,往宣化粮库运公粮,到宣钢给职工个人送单位发的煤面。给粮站拉面时,她和父亲一替一袋地装面卸面。给粮库送粮时,如果是一百八九十斤的大麻袋,她就和父亲抬着装车卸车。当然,不论给哪个单位做活,因人们都知道她家的烈属身份,所以都是大开方便之门,有的甚至帮忙装车卸车。到宣钢做活时,宣钢的负责同志特别嘱咐有关人员,要对她父女能帮的就帮,不能帮的也不能刁难。

  那个年代坏人少,但男孩子们因为闲得无聊,喜欢恶作剧。可是,对王连枝却是例外。王连枝有时独自赶车路过泥河子村,村里正在玩耍的男孩子们看到一个姑娘赶着车路过,就说,这车是顾家营的车。孩子们目送着马车通过,从来不刁难。一个公社干部的家属要从顾家营回宣化,当时马车就是比较好的交通工具了。她打听到王连枝要赶着马车到宣化,就和王连枝联系好,乘坐了王连枝的马车。一路上,她看到王连枝既要熟练地赶车,下坡时还要拽着磨杆,从而给她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几十年后,这位妇女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还夸奖王连枝是个能干的姑娘。

[!--empirenews.page--]

  3

  人常说:“勤劳致富。”确实如此,她家凭着这辆马车,使家里的生活领先于村里其他农户。她家盖起了五间正房,还有几间东房和西房。她家在村里最早买上了自行车、缝纫机。她家还有一件稀罕物——洋戏匣子,即留声机。每当家里放留声机时,村里有许多人围在她家的留声机前赏听音乐,那些平时人们难得听到的晋剧、歌曲、相声、二人台,器乐合奏等,使人们听得如醉如痴。

  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由于家中劳力的缺乏,她家再也不能养车了,车和牲口全部出售。不久,王连枝结了婚,从此结束了车老板的生涯。此后,她参加了工作,直至退休。

编辑:su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