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汽车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清水社区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张垣发现

阳原马坊曾是明朝廷的军马场

2014-01-27 08:28:05  来源:

  记者 李晓利 通讯员 仝辉

  1月20日,大寒,冬日里较冷的一天。严寒抵挡不住马年春节的临近,空气中弥漫着丝丝缕缕的过年的味道。本期马年寻“马”,我们将目光投向阳原县。

  自古,阳原县这片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的土地孕育了许多古老村庄,而马坊村便是其中之一。缘起缘落,这已是第二次来到阳原县,吸引着我再次启程的,是阳原县所管辖的九个马坊村。出了市区沿张石高速公路向东南方向行驶,过了化稍营高速出口,向阳原方向行走,这一路上一个挨一个的以“马”为名的马坊村:三马坊、五马坊、六马坊……这些马坊从东到西一字排开,让人充满好奇。

  地名是我们探究历史,解读历史的线索。很多地名都是从古代沿用至现今的。虽然如今从头马坊村到九马坊村,这几个马坊村看起来只是阳原县境内的普通村庄,但我们是否能够想象,时光倒流数百年,这里可是桑干河畔水草丰美的风水宝地。在明朝时,这里是朝廷的军马场,为边防官军牧养了大量的军马。

  有关马坊最早的历史,没有详细的史料记载。马坊之名,究竟最早出自何时何处,比较有说服力的一种观点是认为马坊村初建于汉,具体时间无法考证,如今村堡内遗存的大部分是明清时的建筑。

  马坊又因何被称为马坊?为什么会有十个马坊之说?有关十个马坊地名的由来,大致有两种传说。第一种传说为:西汉时桑干县(治今蔚县东北,属代郡)有个农民叫马坊,他从小家境贫寒,吃苦耐劳,不甘忍受屈辱,经常拜师学艺,不出几年,就练就一身好本领。后来,马坊跟随大将军霍去病远征匈奴,和敌军展开激烈生死搏斗。由于马坊英勇善战,很快得到霍去病的赏识,并逐渐得到提拔重用。最后马坊擒拿匈奴左贤王,令敌军闻风丧胆,彻底击败了匈奴,为汉王朝稳固边境立下了战功,被朝廷封为镇边元帅。当时的桑干川,可谓称得上风水宝地。河水静静地流淌,碧波荡漾,滋润了沿岸的土地。桑干川一带,风景如诗如画,河面宽阔平坦,水草丰茂,,森林葱郁,是放马牧羊的理想之地,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匈奴等少数民族经常来这里抢夺牛羊,骚扰百姓。于是朝廷派马坊驻守桑干川。马坊将匈奴赶出桑干川,稳定了边疆,又在河的北岸由东向西一字排开,设置了十个马坊。官兵闲时放马牧羊,有战争时便行军打仗。自从马坊镇守桑干川后,匈奴很少来侵犯。按照这个传说,马坊村至少也有千年的历史了。

[!--empirenews.page--]

  另外一种传说为,明朝边关有一位叫马芳的总兵,在这里设置了十座军营。马芳有十位夫人,每一位夫人住一个军营,所以都称马坊。传说毕竟是传说,但是大多数人认为第一种传说相对合乎情理。

  辽时设弘州(今阳原县西城),下辖永宁县和顺圣县。顺圣县治顺圣城,在今阳原县东城东约8里。再往后到明朝天顺四年间,顺圣城因城池低洼狭窄且水资源短缺,不适合人们居住,将城池废弃。现在顺圣城已经很少被世人所知,旧城遗址处,城墙残缺不全,城池基本轮廓依稀存在,其它建筑全部荡然无存,城墙内已夷为耕地。

  顺圣县,到了明朝时期改称为顺圣川,同时也称马坊川。顺圣川依傍桑干河北岸,水源丰富,人口稀少,为放养牲畜提供了天然牧场。所以自汉以来,就有放马牧马的习惯。明朝初期,撤销顺圣县,保安右卫治顺圣县城。据《明史兵志》记载“永乐中,以顺圣川至桑干河百三十里,水草美,令太仆千骑,令怀来卫卒足百人分牧,后增至万二千匹。宣德初,复置九马坊于保安卫。

  在明时这里是朝廷的军马场,为边防官军牧养了大量的军马,十个马坊作为养军马的村堡,由官府统一建设管理。在当时,马坊川名声远播,熟知马坊川的人要远远超过顺圣川。

  令人好奇的是三马坊、五马坊、六马坊……传说中的十个马坊中,为什么现今唯独没有四马坊和十马坊的名称呢?

  对此,我们查阅了一翻资料。阳原县人池涌,现为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理事,在他所编著的《泥河湾漫笔》一书中分析说,阳原县十个马坊东西向一字排开,在排名次时,遵循东为上、西为下的原则,从东边起依次为头马坊、二马坊、三马坊、四马坊、五马坊、六马坊、七马坊、八马坊、九马坊。然而,古代人认为数字中最大的是九,最吉利的数字也是九,数字十太满,所以十马坊显然不符合传统习惯,需要另更名。但在中国传统习惯中认为“六”代表的是吉祥,两个六字重合为“六六大顺”有吉祥之意,所以把十马坊改称为六马坊。为了和原有的六马坊加以区别,故将村西面的称西六马坊,原来的六马坊称东六马坊。

[!--empirenews.page--]

  关于为什么会没有四马坊,民间对四马坊的消失有两种传说,其中一种来自于“大蟒沟传说”。据传,成精的大蟒把整个四马坊村的人口、家畜家禽都吞噬掉了。还有一种传说是四马坊村缺水,村人被迫举村迁徙。池涌在《泥河湾漫笔》中记载:清康熙四十六年出版的《西宁县志》村堡中有四马坊村,到清同治癸酉出版的《西宁新志》村堡中已经没有四马坊村,据此推测,四马坊消失于清康熙四十六年至清同治癸酉这百十年间。

  现在九个马坊中,只有三马坊是乡,其他八个马坊都是行政村。各马坊在地理空间分布上比较均匀,之间相距的距离也不算远,四马坊和五马坊之间的距离是最近的,不足4里,最远的是八马坊和九马坊,相距约14里,其他马坊村都在七、八里左右。现在七马坊村是人口最多的大村庄,相比西六马坊是人口最少最小的村庄。

  马坊村在史料记载中甚少。游走在三马坊乡,呈方形、高大厚实的夯土堡墙依然保存完整。据了解,马坊村为朝廷养军马,村内都设有官营,官军。在村外高地上建有烽火台,有瞭望马群的作用,所以当地人又称瞭马台。清康熙年间,三马坊、七马坊堡墙上各设有官炮2位,八马坊、九马坊、西六马坊堡墙上各有官炮1位。到清同治年间,三马坊、四马坊、七马坊、八马坊设烽火台,有官军专职司守,传递军事信息,所以马坊村还有军事防御作用。

  历史在时光的两岸里徘徊,在岁月的长河里泅行,今天的马坊处处充溢着平和、安静的生活气息,散发着一种持久深沉的气韵,马坊村携带着各自独有的村庄特色,行走在时代前进的步伐中。如今,从三马坊到九马坊依次排开的新牌楼也是沿途的一道靓丽风景。

编辑:su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