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硕果飘香。
9月22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张家口)已平稳迎来首批489名新生近半月。走进怀来县土木镇松苑路3号的校园,16座地面建筑错落排布,教学楼内师生研讨的交流声与书页翻动的轻响,食堂里升腾着烟火气,体育馆内不乏运动身影,图书馆中4万余册图书前学子驻足翻阅——曾经的建设忙碌场景,已切换为充满活力的校园日常。
从9月初正式迎新,到如今教学、生活秩序井然,这座承载京张协同育人梦想的校园,不仅让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跨越地域落地张家口,更在师生平日的教与学、校地紧密的联动中,让区域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的蓝图逐步落地,为我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写下了里程碑式的一笔。
一拍即合:一场跨越京冀的教育合作开启
当一座城市的产业升级需求遇上一所高校的教育服务愿景,一场跨越地域的“双向奔赴”便有了生长的土壤。
时间回溯到2023年12月,张家口市委主要领导带队赴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考察交流。彼时,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正积极探索市属高校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路径,而张家口市也亟需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赋能产业升级与人才培养——双方就共建校区的设想“一拍即合”,开启了一场跨越京冀的教育合作。
2024年1月16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与张家口市政府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明确共建张家口校区;同年7月25日,学校与怀来县政府签订合作协议,确定以原怀来县新建职业技术教育中心项目用地为一期建设场地,“天枢书院”建设全面启动。
从意向洽谈到协议落地,从场地选址到校园建设,怀来县展现出“举全县之力”的决心与速度。项目推进中,怀来县委、县政府全程跟踪调度,各部门精准对接,解决建设难题;家长担心校园安全,怀来县公安局立即在校园内设立警务室,24小时值守;考虑到学生医疗保障需求,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怀来院区开通“绿色通道”,实现学生看病北京直接报销……“短短21个月就完成从签约到招生的全流程,这就是‘张家口速度’与‘怀来服务’的生动体现。”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解江凌感慨道。
这种“双向奔赴”的背后,是京张两地对协同发展的深刻共识。作为北京市属高校中唯一的国防科工局与北京市共建校,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拥有鲜明的信息特色、国防特色、行业特色,其信息类学科占比达70%,在机电测控、智能装备、高动态导航等领域实力雄厚;而张家口市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节点城市,正依托“东数西算”算力枢纽节点,大力发展大数据、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亟需懂技术、会管理的高素质人才。此次合作,既为学校开辟了服务国家战略的新赛道,也为张家口注入了推动产业升级的“教育动能”。
怀来优势:四大独特禀赋筑牢协同办学根基
“选择落地怀来,不仅因为这里有‘举全县之力’的支持,更因为怀来具备支撑长远发展的独特优势。”9月22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兴芬在采访中道出了校地合作的深层逻辑。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正式落户怀来,标志着河北省县级地区首次实现北京高校引进。交通通勤、产业生态、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怀来的四大核心优势,为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无可替代的“沃土”。
1小时通勤圈构建“同城化”基础,是怀来吸引高校落地的首要优势。“从怀来东花园站到北京清河站最快仅需19分钟,校区到北京昌平校区车程40分钟,这种‘近在咫尺’的交通便利,让跨区域办学没有了‘异地感’。”怀来县委书记张琪介绍,依托京张高铁、京藏高速等交通干线,怀来已深度融入北京1小时交通圈,不仅方便教师跨校授课、学生往返北京实习,更让校区能同步共享北京的教育资源、科研平台。
全链条产业生态提供“实践场”支撑,让校区实现“入学即入产业链”。作为北京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算力支撑地,怀来拥有全国最大的智算规模——24.8万P智算能力,秦淮、合盈、世纪互联以及三大运营商等31家算力中心骨干企业在此落地,围绕大数据形成109家上下游企业的完整产业链;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五院2167亩规划落地,7个研究所、40余个单体项目带来国际一流的空间信息实验场;葡萄文旅、高端制造等特色产业更形成独特的产业矩阵。“这些不是简单的‘背景资源’,而是学生的‘实景课堂’。”张琪表示。
优质公共服务协同解决“后顾之忧”,为师生营造安心环境。医疗方面,北大人民医院怀来院区已建成30个专科,140位北京专家驻诊,17个名师工作室、5个急救中心提供“北京标准”医疗服务,校区不仅为学生开通就医绿色通道,还与医院合作开设健康管理课程;教育方面,北京海淀外国语学校京北校区从幼儿园到初中的优质资源,解决了教职工子女入学问题;生态方面,怀来空气质量常年位居北方城市前列,官厅水库国家湿地公园提供了优美的生活环境,让师生在怀来既能安心治学,也能享受优质生活。
政策与生态双重保障激活“发展动能”,为校区保驾护航。怀来专门设立校区建设专项工作组,协调解决用地、水电、网络等问题;同时,依托张家口“东数西算”算力枢纽、国家可再生能源示范区等政策优势,怀来推动校区与本地产业深度融合。“我们不仅要建好校区,更要让校区成为怀来协同发展的‘引擎’。”张琪强调,怀来正以校区为支点,推动“教育-产业-人才”良性循环,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县城样板”。
创新突破:天枢书院打造人才培养“新范式”
“学校离家近,符合我在京津冀周边发展的意愿,最感兴趣的是天枢书院的智能交互设计专业。” 作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张家口)张家口籍的新生,来自沽源县的杜傲凡谈及报考理由时,眼中满是期待。同样将目光投向天枢书院的,还有来自邯郸的徐婧杰。她看重了张家口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示范区的独特优势,“无论是前沿的硬件实训设施,还是老师们专业的教学水平,都完全符合我来之前的预期,甚至比想象中更出色。”徐婧杰笑着分享自己的入学感受。
天枢书院是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张家口)的核心载体,从诞生之初就肩负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使命。书院以“深度服务京津冀一体化建设”为核心方向,致力于打造两大试验区:一是培养“学术基因深厚、产业触觉敏锐、服务国家战略”的创新型复合人才的教育教学综合改革试验区;二是单体大学承办产教融合高教园区2.0版的先行试验区。
天枢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王晗介绍,在培养模式上,天枢书院创新采用“书院制+完全学分制+全程导师制”的“三制融合”体系。以书院为主体,协同机电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等4个学院,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产业教育+拓展教育”的四维培养体系:第一年,学生在书院完成跨学科通识教育,夯实综合素质基础,激发创新思维;第二至四年,学生根据兴趣选择加入高端制造、新能源、数据经济三大产业研究院之一,依托产业场景开展专业学习与实践;同时,书院统筹拓展教育,鼓励学生修习其他研究院课程,获取微专业、辅修学位,提升跨学科竞争力。
三大产业研究院的设置,也精准对接张家口产业发展需求。高端制造产业研究院下设智能制造工程、智能交互设计专业,聚焦张家口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升级;新能源产业研究院以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核心,服务当地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发展;数据经济产业研究院涵盖数字经济、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五个专业,助力张家口“东数西算”国家算力枢纽建设。“我们不是简单地开设专业,而是将产业需求融入教学全过程。”王晗介绍,目前书院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金风科技、吉利汽车等企业积极合作,共建“产业命题—科研解题—实战育人”的立体化培养体系,让学生在学习中参与企业实际项目,实现“解题即增就业值”的目标。
同时,全程导师制则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每位学生配备学业导师、生涯导师、企业导师各一名:学业导师负责指导课程学习与科研创新,生涯导师规划职业发展路径,企业导师提供产业实践指导,形成“一生一策”的精准培养方案。此外,书院还着力推进本研一体化培养,保研率不低于10%,学生可通过“3+1+X”模式提前进入硕士、博士阶段学习,为区域发展储备高层次人才。
这些创新的培养模式赢得了社会广泛认可。2025年招生期间,天枢书院咨询量始终保持高位,校园开放日吸引2000余名考生及家长参与;录取分数更是亮眼——北京和河北录取分数均高于当地特招线。河北本科批最低录取分586分,超河北省特殊类型招生分数线87分,最高录取分615分;北京本科批录取分区间为525~581分。489名新生中,北京生源453人,河北生源36人,为京冀协同培养产业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教融合:校地协同激活区域发展“新动能”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张家口)的建设,不仅是教育资源的延伸,更是校地协同、产教融合的“纽带”。学校充分发挥科研与人才优势,通过“建设研究院+推动成果转化+拓展人才贯通渠道”的模式,为张家口产业升级与人才培养提供全方位支撑。
在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方面,学校已积累丰富经验。此前,学校在河北省河间市建设“高动态导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河间实验室”,研发的智能钻头填补国内空白;在天津市武清区协同建设产业成果转化基地,推动多项技术落地。而今,学校将这一模式复制到张家口,计划在校区布局三大产业研究院的同时,建设技术研发中心与成果转化平台,聚焦大数据、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领域的“卡脖子”问题,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并将成果优先在张家口本地企业转化应用,带动产业技术升级。
在人才贯通培养方面,学校创新推出“3+2+2”跨省贯通模式。通过向北京市教委争取,从“雄安专项”中拿出33个招生名额定向投放怀来县,学生在怀来职教中心完成3年学习后,贯通至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习2年。目前“3+2”的路径已经打通,双方正在就后续“+2”的路径全力推进——通过考核的学生可进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攻读本科学位,这将实现怀来县中职、高职、本科贯通培养。“这一模式不仅为怀来学子提供了升学新路径,也为怀来培养了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人才。”怀来县教育局负责人表示。
此外,学校还发挥海淀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牵头单位的经验优势,协助张家口打造“红色基因传承+冰雪产业赋能+冬奥文化浸润”的特色思政育人矩阵。2024-2025学年,学校组织155支学生社会实践团赴张家口,开展乡村振兴调研、红色文化宣讲、科技创新服务等活动,为区域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校地协同的理念更渗透到实践服务中。在9月21日怀来县举办的2025官厅湖马拉松活动中,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主动对接地方需求,组织学生组成志愿服务队参与赛事保障。“在指引参赛选手、整理补给物资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沟通协作能力,更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服务地方发展的价值。”来自北京、参与志愿服务的新生郭嘉豪表示。
未来可期: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标杆”
如今,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张家口)一期校园,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体育馆等设施一应俱全,一个环境优美、设施先进的现代化校园已初具规模。
在硬件设施完善的背后,是怀来当地企业为校区师生筑牢生活与学习的“安心防线”——本土企业“祥福餐饮”以“心愿墙”听需求、微利经营守品质,让师生吃得暖心;龙源校园后勤管理有限公司安保人员无死角监控、高频次巡逻护平安,将校园护得放心;物业服务人员凭专业素养扎根岗位,让服务做得贴心……
这份围绕校区构建的“保障生态”,不仅惠及在校师生,更成为怀来本土高学历人才回流的“引力场”,让高学历本土人才得以在家乡实现价值。天枢书院办公室工作人员吴紫迪便是受益者之一,作为土生土长的怀来人,她坦言此前本地高学历人群回乡就业多局限于考公、考编或进入知名国企,选择相对有限。而北信科入驻后,不仅为她提供了契合自身学历的岗位,更让她实现了“人才回乡—服务家乡—实现成长”的良性闭环。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张家口)的落地,是我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成果,建设“教育强市”的关键一步。
据了解,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张家口)一期项目用地10.9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59万平方米;二期项目位于京北恒大国际文化城东侧,规划用地1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概算总投资13.3亿元,目前正推进前期手续办理,计划尽快开工建设。随着二期项目的建成,校区办学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下一步,学校还计划持续深化与张家口的合作:在校区建设上,进一步优化校园环境,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与北京沙河校区的教学、管理、服务互联互通;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加大高水平人才引进力度,打造一支兼具学术能力与产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社会服务上,依托三大产业研究院,服务于张家口企业,助力怀来县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特色区。
从一片空地到一座现代化校园,从一纸协议到489名新生入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张家口)的建设,见证了京张两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协同力量。未来,随着更多学子在这里成长成才,更多科研成果在这里落地转化,这座校园将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标杆”,为张家口乃至整个区域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教育动能”。正如一位学校老师所说:“在这里,真心感受了张家口和怀来对一所大学的期盼,感受了校园的蓬勃生机,感受了建设者的辛苦,更感受到相信的力量。凡有墙皆有门,推开每一堵墙,都是一个阔达的世界。”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与张家口的故事,才刚刚翻开精彩的第一页。(记者 亢春宁 北京日报记者 李如意 通讯员 高成 杨磊 陈曦)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