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世界骨质疏松日临近,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物盐疾病分会与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联合发布中国主题“健康体重,强骨健身”。在社会聚焦骨骼健康的背景下,男性骨质疏松症这一长期被忽视的健康问题,正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逐渐凸显。市第二医院创伤一科主治医师刘晓亮,擅长骨质疏松症的诊断、鉴别诊断、规范化治疗,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防、治疗、康复及再骨折防治等,是张家口地区唯一从事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治工作的专业骨科医师。他说:“男性骨骼健康危机应该得到关注和重视。”
男性骨折致死率居高不下
随着我国人均寿命延长,老年男性群体规模持续扩大,骨质疏松症发病率逐年攀升。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专家指出,男性在70岁后骨密度下降速度会明显加快,且由于生理特性,男性腰椎骨密度相对较高,但髋部骨密度更低——髋部作为人体承重关键部位,一旦发生骨折,对行动能力的破坏远超其他部位。然而,大众对男性骨骼健康的关注度远未跟上疾病发展趋势,多数老年男性从未进行过骨密度检测,直到发生骨折才意识到问题严重性。
中国居民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揭示了男性骨质疏松症的严峻危害。在50岁以上人群中,男性与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率接近50%,但预后差异悬殊:男性椎体骨折后10年预期生存率不足10%,显著低于女性;髋部骨折这一“人生最后一次骨折”对男性的威胁更为致命,发生后1年累积病死率达20%—40%,是女性的2—3倍。
“男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护理难度也更大。” 刘晓亮解释,老年男性普遍存在肌肉功能丧失更快、活动能力更差的问题,骨折后长期卧床易引发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且恢复速度远慢于女性。此外,男性患者对康复治疗的配合度较低,进一步加剧了预后风险。
四大诱因让男性骨骼健康“雪上加霜”
相较于女性,男性骨质疏松症的诱因更为复杂,不良生活习惯与生理特性的叠加,使其骨骼健康面临多重挑战。
首先是不良生活习惯高发。临床数据显示,男性吸烟、饮酒率显著高于女性,而烟草中的尼古丁会抑制成骨细胞活性,酒精则会干扰钙的吸收与代谢,长期吸烟饮酒会加速骨量流失。其次是活动量不足,现代男性尤其是中老年群体,久坐、缺乏运动的比例较高,而适度运动能刺激骨组织,促进骨形成,活动量减少会直接导致骨密度下降。
再者,男性肌肉功能丧失速度更快。肌肉与骨骼相辅相成,肌肉力量不足会降低对骨骼的保护作用,同时减少对骨骼的机械刺激,进一步加剧骨量流失,形成“肌肉减少—骨量下降”的恶性循环。最后,男性独特的生理特性也增加了风险,其腰椎骨密度相对较高,但髋部骨密度更低,而髋部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高发部位,这一生理差异使男性在骨量流失过程中,髋部骨折风险更高。
除上述诱因外,男性骨质疏松症的诊疗现状也不容乐观。调查显示,男性骨质疏松症就诊率不足女性的一半,许多患者因未及时诊断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即便确诊,男性患者的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依从性也更差,停药率约为女性的2倍,导致治疗效果大打折扣。
两大诊断标准早筛查是关键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物盐疾病分会明确,男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与女性类似,主要依据两大核心指标,早筛查、早诊断是降低骨折风险的关键。
第一个诊断标准是脆性骨折。脆性骨折指在站立高度跌倒(或更低外力)下导致的骨折,常见部位包括椎体、髋部、腕部等,这类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典型表现,一旦发生,无论骨密度检测结果如何,均可诊断为骨质疏松症。专家提醒,老年男性若出现无明显外力的骨折,需立即排查骨质疏松问题。
第二个诊断标准是DXA骨密度测量。DXA(双能X线吸收法)是目前国际公认的骨密度检测“金标准”,通过测量腰椎、髋部等部位的骨密度,可判断骨质疏松症的严重程度。临床将骨密度值与健康年轻人的峰值骨密度进行比较,若低于峰值骨密度2.5个标准差及以上,即可诊断为骨质疏松症;若低于1~2.5个标准差,则属于骨量减少,需及时干预以防止进展为骨质疏松症。
刘晓亮建议,50岁以上男性应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测,尤其是有骨质疏松家族史、长期吸烟饮酒、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的人群,需提前至45岁开始筛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科学守护男性骨骼
针对男性骨质疏松症,临床采用“基础治疗+抗骨质疏松症治疗”的综合方案,不同阶段的患者需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基础治疗是所有患者的“必修课”,主要包括营养补充与生活方式调整。在营养方面,需保证每日钙摄入量达到800—1000毫克,可通过食用牛奶、豆制品、绿叶蔬菜等富含钙的食物补充,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钙剂;同时,每日维生素D摄入量需达到400国际单位,以促进钙的吸收,缺乏维生素D的患者可通过晒太阳或补充剂改善。
生活方式调整则需针对男性高发的不良习惯: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与碳酸饮料;增加户外活动,选择快走、慢跑、太极拳等中等强度运动,每周至少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以增强肌肉力量、刺激骨形成;同时注意预防跌倒,家中安装扶手、防滑垫,避免穿拖鞋或高跟鞋,减少骨折风险。
抗骨质疏松症治疗主要针对确诊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临床常用药物包括双膦酸盐类、降钙素类、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等,这些药物可通过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改善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专家强调,男性患者需提高治疗依从性,不可自行停药,需定期复查骨密度,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通常治疗周期需持续1—3年,部分患者需长期维持治疗。
2025年世界骨质疏松日中国主题“健康体重,强骨健身”,为男性骨骼健康防控指明了方向。健康的体重能减少骨骼承重负担,适度的运动能增强骨骼强度,二者结合是预防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手段。 刘晓亮呼吁,全社会应共同关注男性骨质疏松症,从认知、筛查、治疗到预防形成闭环,让老年男性远离骨折风险,拥有健康、高质量的晚年生活。(武雅楠 李清龙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