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苦夏”的人才需“贴秋膘”
“过去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是以胖瘦作为标准,人们会在每年立夏称体重,立秋的时候再称一次,如果体重减轻了,就会把这个夏天称作苦夏。”市第一医院消化内二科副主任李南阳表示,按照我国的习俗来讲,经历了“苦夏”的人变瘦了,才需要在入秋后“以肉贴膘”。
然而,相比于肉类匮乏的古代,如今生活条件好了,我们每天都可以随意选择各种各样的肉类,绝大多数人早已营养过剩,这时再盲目“贴秋膘”,便易导致超重、肥胖问题的发生。因为夏季炎热,相对来说人们的胃口较差,吃的会相对较少,而秋冬时节我们平均每天会多摄入大约220千卡(约等于一块瘦肉、一个鸡蛋再加半碗粥)的热量,因此如果是肥胖人群,不宜盲目“贴秋膘”。
对于如何鉴别自己是否存在肥胖,李南阳说 ,一般认为,只要体内贮积脂肪超过理想体重20%以上,皆可认定为肥胖。具体可通过IBM体重指数来计算,及体重指数=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指数≥28.0kg/㎡,腰围>84cm的男性和腰围>80cm的女性定义为肥胖。体重指数≥25.0kg/㎡则为超重,体重指数≥28.0kg/㎡且内脏脂肪面积>120c㎡称为腹型肥胖。
此外,脾虚者(常表现为食少腹胀、食欲不振、肢体倦怠、乏力、时有腹泻、面色萎黄)、胃火旺者(平素嗜食辛辣火锅、油腻烧烤之品的人,日久易化热生火,积热于肠胃,表现为胃灼热、喜冷饮、口臭、便秘等)、老人和儿童(由于消化能力较弱,常有积食,表现为食欲不振或食后腹胀)以及慢性疾病患者(如痛风、心脏病、肾病等患者),“贴秋膘”前也要谨慎。
◆盲目“贴秋膘”易引发四类健康问题
如果您盲目“贴秋膘”,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副作用”,李南阳表示,常见的包括热量过剩、代谢负担加重、营养失衡及慢性病风险升高四类。
热量过剩与肥胖风险。秋季进补常以肉类、脂肪含量高的食物为主(如红烧肉、羊肉汤等),这类食物热量密集,若长期过量摄入且缺乏运动,易超出身体日常消耗需求,导致脂肪堆积。现代人普遍久坐少动,贴秋膘的传统习惯可能加重肥胖,尤其对代谢率下降的中老年人更需警惕。
消化系统与代谢压力。突然增加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的摄入量,可能加重肠胃消化负担,引发腹胀、便秘或腹泻。此外,大量摄入蛋白质会增加肝肾代谢压力,对本身存在肝肾疾病、高尿酸血症或痛风的人群尤为不利,可能诱发疾病急性发作。
营养失衡与免疫力波动。过度侧重肉类和油脂类食物,易忽略膳食纤维、维生素及矿物质的摄入,导致营养不均衡。长期缺乏蔬果中的抗氧化物质和纤维素会增加肠道功能紊乱风险,还可能因免疫力下降引发感冒、口腔溃疡等问题。
增加慢性病不稳定性。高油、高盐、高糖的“贴膘”饮食,对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危害较大。例如:短期内摄入过多动物内脏或肥肉,可能直接升高血脂水平;腌制、酱卤类食物中的钠盐过量,可能加剧血压波动;部分人群盲目进补药膳,也可能干扰药物疗效。
◆科学“贴秋膘”要做好“三忌一防”
“秋季如需进补,建议一定要咨询专业的中医师,按照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原则辨证进服、适当进补。”李南阳表示,想要科学进补的话,总体来说要做到“三忌一防”,即:
忌过急。首先要以清补为主,少量进食各种清淡、易消化、健脾胃的食品,让脾胃有一个适应过程,再循序渐进。为避免“秋老虎”,人们仍要做好防暑降温。在“贴秋膘”的时间上,北方可以早一点,南方适合晚一点。
忌过腻。初秋胃肠功能相对较弱,如果进食过于滋腻的食品或药物往往不易吸收,甚至导致腹胀、食欲不振,宜配伍如焦山楂、陈皮等助运之品。
忌过度。适当吃些富含营养的食物,贴贴秋膘,对于抵御冬季的寒冷还是有必要。但要避免滋补过度导致高尿酸血症、痛风、糖尿病的发生。
防肥胖。天气转凉,人们食欲大振,饮食不知不觉就过量,热量的摄入大大增加,很容易出现能量过剩,导致肥胖。对于需要控制体重的人群,除了多吃一些低热量食物,还应有计划地增加活动,提高热量消耗,让自己更强壮,而不是更胖。
李南阳表示,从饮食角度具体来讲,则要以滋阴润燥,养肺生津为主。要点包括:多选用润燥补肺之品,如百合、莲藕、莲子、银耳、梨、白萝卜等。注重调补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可以选择一些健脾和胃的食物,如山药、茯苓、薏苡仁等,以增强脾胃吸收能力。增加蛋白摄入。可以选用高蛋白的食物,如鸭肉、鸡肉、鱼肉、猪肉等。其中鸭肉味甘咸,归脾胃肺肾经,有大补虚劳,养胃生津的功效;鸡肉味甘性温,入脾胃经,有温中益气、健脾胃的功效,尤其适合老人和儿童食用;鱼肉高蛋白低脂肪,其包含的不饱和脂肪酸有助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也是秋季进补的佳品。注意增酸减辛。酸味可以收敛肺气,而辛味食物会发散肺气,而秋季宜收不宜散,因此要尽可能少吃葱、姜、蒜、辣椒等辛味食物,适当食用一些酸味的食物,比如橘子、猕猴桃、柚子、山楂等酸味的果蔬。
(记者 胡程利 通讯员 屈海洋)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