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疗健康 > 健康生活

换季养生,专家建议做“减法”

2025-08-22 09:12:51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立秋虽至,暑热仍在。此时,人体生理节律处于“由张转敛”的关口,换季养生如何走得稳妥?有哪些常见的养生误区?近日,记者走访了江苏省中医院普内科副主任施荣伟主任中医师,请他就换季养生支招。

  内热未清,秋燥先至

  秋病多在夏热中埋伏。立秋之后,感冒频发、腹泻不断、情绪起伏、皮肤干燥……这种“内热未清、秋燥先至”的错位感,是许多慢性病、亚健康状态反复的诱因。尤其是肠胃脆弱、呼吸道敏感、情绪不稳的人群,更容易在这个节点出问题。

  专家解释:从气候上看,此时湿热未除,早晚却已有凉意。阳气趋于内收,汗液分泌减少,毛孔逐渐闭合,体表防御力减弱。而此时贪凉饮冷、夜卧不覆,不仅容易感冒,更可能引发内寒外热的错综病态。从中医角度来说,这正是“外感风寒、内蕴湿热”的典型时机。而若从现代医学角度切入,此时是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频繁切换的时期。交感兴奋时,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副交感占主导时,肠胃蠕动增强、情绪波动大。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波动,直接影响免疫功能与代谢效率,心脑血管病、哮喘、胃肠道疾病的复发率也因此陡增。

  专家提醒:此时的养生,不是等秋凉之后才开始准备,而是在夏秋交界处,主动出击,先调其内,再顺其气。

  交替时节,少做三件事

  换季调养的关键,不是“吃什么补什么”,而是“顺其天时,调其节律”,而不少市民在生活中常因“过度”而导致夏秋之交易生病。

  施荣伟提醒,夏秋交替要少做这三件事:过度消暑贪凉、过度锻炼、过度饮用绿豆汤。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安排上了吗?“近日高温持续,不少人选择饮用冰奶茶。实际上,冷饮是不宜在夏秋交替之际饮用的。”专家解释,“此时阳气发散在外,中焦脾胃虚寒,过食冰镇瓜果或冷饮,则易导致寒邪直中太阴脾经,出现呕吐泄泻、脘腹冷痛等症状。此外,切忌过度贪凉。若夜卧贪凉,则易导致寒邪客于足太阳膀胱经,引发头痛恶寒、项背拘急;久处空调房,则易导致风寒束表,可见鼻塞流涕、关节酸重等症状。”

  施荣伟建议,中医方面推荐采用传统消暑方法,如饮用乌梅汤生津止渴,用藿香、佩兰等芳香化湿药材煮水擦身;饮常温之水,洗温水澡,空调温度不宜低于26℃,尤其要注意保护神阙、命门等要穴不受风寒侵袭。

  夏末秋初时节,温差加大,许多人会选择在此时“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增加锻炼频次,增强机体适应寒冷气候的能力。然而,高温消退需待处暑之后,在此期间大量运动、过度出汗反而会耗气伤津,导致心阳受损、心血不足而出现各种不适症状,甚至中暑虚脱。专家提示,锻炼应当选择清晨或傍晚时分,建议以八段锦、太极拳等柔和功法为宜,每次以“微微汗出”为度,切不可追求大汗淋漓。

  绿豆汤是传统的解暑佳品,据《本草纲目》记载,绿豆具有清热解毒、消暑利水的功效,但脾胃虚寒者食用绿豆后,可能会引起腹痛、腹泻等症状。中医建议,对于平素畏寒肢冷、大便溏薄的脾阳虚损者,可酌情加生姜三片以制其寒性。同时也需注意:绿豆汤宜温服不宜冰镇,以免寒邪伤阳;不宜空腹饮用,恐伤脾胃阳气;更不可与温补药物同服,以防药性相抵。

  不做“加法”,做“减法”

  顺应时节,做好“养收”。专家提醒,“养收”不是“加法”,而是“减法”——减去夏日的虚耗、减去寒凉的饮食、减去晚睡的习惯、减去情绪的波动。只有先“减”才能“收”,才能真正养阴、养身、养神。

  那么如何“收”?在饮食方面,宜清淡,多食冬瓜、丝瓜、薏苡仁、莲子肉、芡实等健脾利湿之品,少食“肥甘厚味”,即脂肪与糖分含量高的精细食物,包含油炸食品、动物脂肪及甜品等。“不能急于进补肉类、辛温之品。补,是在气血虚损、脾胃健运的前提下,适时适量地‘以润代燥、以平代温’。进补不当,是对身体的二次伤害。”专家提醒。

  在起居方面,有人问,为什么一到秋天就特别疲惫?“其实不是累,而是神经系统的节律还没跟上季节变化。夏天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到了秋天要转向副交感主导,这个‘刹车’过程,如果没有良好的作息与饮食配合,就会表现为‘秋乏’。”专家解释,气候变化对激素水平也有细微影响,褪黑素的分泌提早,皮质醇的节律也会前移。专家建议,此时要“起居有常”,主要是指起卧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要有一定的规律并合乎自然界和人体的生理常度;还要适当接受阳光照射,以助阳气升发。此外,可采用中医外治法,选择三伏贴敷贴于肺俞、脾俞等穴位,或艾灸关元、足三里穴位以温补脾肾。

  秋季也是免疫力重塑的重要节点。夏季高温潮湿,免疫系统易处于“慢性激活”状态,此时通过调脾胃、养肺肾、静神志,可有效恢复免疫节律。现代研究也发现,肠道菌群结构在换季时波动显著,通过食疗、益生菌摄入、规律作息,可协助免疫系统完成“季节性重构”。值得一提的是,秋季是慢病调理的窗口期。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压、哮喘、慢阻肺等患者,此时若能调整药量、优化饮食、适度运动,能有效减少冬季发作的频率与强度。专家表示:中医讲“治未病”,换季调养,本质就是提前介入,阻断病变链条。

  施荣伟强调,此时养生要把握“扶阳祛湿”的总原则,既要顺应天时,借助自然阳气驱散体内寒湿,又要注意固护正气,避免过度耗伤阳气和津液,调养精神、保养正气,如此才能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养生效果。

编辑:苏颖
责编:王卫
审核:闫振寰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