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压力如影随形,情绪波动成为常态。从职场白领到校园学子,从年迈长者到青涩少年,几乎每个人都在与压力引发的焦虑、抑郁等情绪打交道。如何科学解锁压力与情绪的密码?
压力来袭,科学应对有妙招
武雅楠 李清龙
市第二医院精神心理门诊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医师、精神科执业医师李迩。师承原中国疼痛学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301医院康复科主任王福根教授。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松解术及针药并用治疗颈椎病、腰椎病、膝关节痛、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骨伤后遗症疼痛、脑卒中后遗症疼痛、慢性胃肠道疼痛、抑郁、焦虑、失眠症及各种中医疑难杂症。本期,将结合前沿研究与实践经验,为读者呈现一套全方位的压力管理方案。
日常调节:给情绪找个"减压阀"
“压力就像输入信号,情绪则是输出反应。”李迩表示,焦虑、抑郁等常见情绪反应,本质上是身体对压力的自然应答。当这些情绪轻微且短暂存在时,无需过度恐慌,通过日常生活的科学调节即可有效缓解。
合理膳食是情绪管理的基础。营养学专家指出,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深海鱼类、富含维生素B的粗粮、富含镁元素的坚果等食物,能帮助调节神经递质平衡,为大脑提供稳定的情绪营养。而过量摄入咖啡因、高糖食物则可能加剧情绪波动,应适当控制。
呼吸调节是简单易行的即时减压法。“用4秒吸气,屏息2秒,6秒呼气,重复5次,能快速激活副交感神经,平复紧张情绪。”李迩演示着腹式呼吸技巧,“这种方法在会议前、考试前等高压场景中特别管用。”
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被多项研究证实是情绪的天然良药。李迩解释,慢跑、游泳、爬山等运动能促进内啡肽释放,减少压力激素皮质醇的过度分泌,这种运动抗焦虑的效果已得到医学界普遍认可。另外,音乐疗法正成为都市人的新选择。在专业音乐治疗师指导下,聆听60-80拍的舒缓音乐,能使心率与呼吸节奏趋于平稳。
正念冥想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升温。这种以静坐为基础,通过呼吸调控、意念引导的方法,强调"专注当下,觉察自身。能增强情绪稳定性和专注力。
社交互动与倾诉同样不可或缺。心理学研究表明,向信任的人倾诉烦恼,能促进催产素、多巴胺等积极激素释放。社区工作者发现,参与集体活动、加入兴趣小组的居民,情绪问题发生率明显低于独居者。培养一项爱好——无论是绘画、书法还是园艺,都能为情绪找到宣泄口,形成良性循环。
心理干预:专业方法破解情绪困局
当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超出自我调节范围时,专业心理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及时寻求专业帮助不是软弱,而是明智之举。
暴露疗法是治疗恐惧症的有效手段。这种被民间称为“满罐疗法”的技术,通过让患者在安全环境中逐步或快速接触恐惧源,最终实现脱敏。该疗法必须在专业指导下进行,避免不当操作加剧症状。厌恶疗法则适用于某些成瘾性问题。通过将不良行为与不愉快体验(如轻微电击、苦味刺激)建立关联,形成条件反射以戒除恶习。李迩提醒,这种疗法存在伦理争议,需严格评估适用性。心理治疗师还会教授具体的情绪调节策略,帮助患者建立心理免疫系统。
趋利避害:主动回避可能引发负面情绪的场景,选择有利于情绪稳定的环境。例如社交焦虑者可先从小型聚会入手,逐步适应社交场合。控制修正:通过改变周围环境中的不利因素来调节情绪。如易怒者可在办公室放置绿植,通过改善环境缓和情绪。意识转换:灵活运用分心与专注两种策略。情绪低落时,可通过听音乐、散步等分心方式暂时缓解;需要解决问题时,则专注于具体事务,避免被情绪淹没。认知重评:也就是常说的换位思考,在情绪产生前重新解读事件。表达抑制:情绪爆发时启动自我控制,避免冲动行为。但专家强调,这并非压抑情绪,而是为理性反应争取时间。合理表达:适度宣泄情绪是高情商的表现。向朋友倾诉委屈,写日记梳理情绪,甚至大哭一场,都是健康的表达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积极的社交支持系统至关重要。李迩说,社区心理服务站的实践表明,定期组织的互助小组,能让参与者在分享中获得归属感与力量。
医学突破:当身心同治遇上创新疗法
当压力持续超过负荷,引发两周以上的焦虑、抑郁或失眠,并严重影响生活时,医学干预成为必要手段。传统治疗通常采用药物、心理与物理治疗相结合的方式,而近年来,一种融合中西医的创新疗法正为患者带来新希望。李迩指出,临床中约60%的抑郁焦虑患者伴有躯体症状,而这些症状往往与慢性软组织损伤密切相关。长期压力会导致肌肉持续紧张,引发软组织痉挛、挛缩,进而压迫周围神经血管,产生疼痛、麻木等症状;这些躯体不适又会加重情绪问题,形成恶性循环。以西医理论为基础,采用中医针具进行软组织松解术。通过特定手法松解痉挛的软组织,解除对神经血管的压迫,既能缓解疼痛,又能改善情绪,往往立竿见影。
经过多年研究,该疗法已取得显著成效:完成省厅级科研项目,获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相关论文11篇。更令人振奋的是,针对合并头、胸腹部躯体症状的抑郁焦虑患者,采用“药物+松解术”的治疗模式,有效率大幅提升,不少患者实现了少吃药甚至不吃药的良好效果。目前,这项理论创新已获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立项,相关论文发表于国家核心期刊。
辩证看待:压力与情绪的积极意义
“压力并非全是坏事,关键在于把握程度这个平衡点。”李迩解释,心理学研究发现,中等压力能激发动力,中等情绪唤醒有利于提高认知效率,这就是著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重要的是学会与压力共处,将其转化为成长的助力。当压力与情绪处于可控范围时,它们其实是我们认知世界、完善自我的“催化剂”。
李迩建议,构建个人情绪管理体系。首先,建立日常预防机制:保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培养至少一项兴趣爱好,为情绪找到出口;每周进行3-5次中等强度运动,形成生理层面的减压惯性。其次,掌握即时调节技巧:当负面情绪出现时,可通过深呼吸、正念冥想等方法快速平复;感到压力累积时,及时向亲友倾诉,或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最后,明确医学干预界限:若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失眠等症状,或躯体不适与情绪问题相互纠缠,应及时就医,必要时接受药物、心理或创新疗法干预。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