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疗健康 > 健康生活

如何科学应对“崴脚”

2025-08-12 10:02:43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在日常生活中,“崴脚”是再常见不过的场景——或许是下楼梯时的一个趔趄,或许是运动场上的一次急转,甚至只是穿着高跟鞋在平地上的一个不稳,都可能让踝关节瞬间“罢工”。然而,正是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伤,却可能埋下“习惯性崴脚”“关节炎”等长期隐患。为此,本期特别邀请到市第二医院运动医学科足踝组主治医师杨学钰,结合其10余年足踝专科诊疗经验,为大家全面解读踝关节扭伤的防治知识。 

  杨学钰在足踝外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尤其擅长足踝部创伤诊疗、足踝部疾病的治疗与康复及慢性创面不愈合的诊治。

   踝关节为何如此“脆弱”

  “很多人觉得崴脚是偶然事件,其实背后藏着多重原因。”杨学钰指出,踝关节扭伤的发生与受力方式、解剖结构、个体差异及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从运动或活动中的意外受力来看,足部受力不稳是常见诱因。在跑步、跳跃、急停、变向等运动中,若足部突然踩到不平坦的地面,比如坑洼处或石子上,或落地时脚的位置不当,足内翻或外翻角度过大,都会导致踝关节超出正常活动范围,使韧带被过度牵拉甚至撕裂。而动作幅度过大同样危险,像上下楼梯、爬山时踩空,或穿高跟鞋走路时脚踝突然扭转,瞬间的外力一旦超过韧带的承受能力,扭伤便会发生。

  踝关节的解剖结构特点也使其成为易受伤的“薄弱环节”。杨学钰解释,踝关节由胫骨、腓骨下端与距骨构成,主要依赖外侧的距腓前韧带、距腓后韧带、跟腓韧带和内侧的三角韧带维持稳定性。“其中外侧韧带更薄弱,且踝关节内翻活动度大于外翻,这就是约85%的扭伤为内翻扭伤(外侧韧带损伤)的原因。”

  个体因素同样不容忽视。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薄弱,如腓骨长短肌力量不足,就无法有效稳定关节,易在受力时发生过度移位。平衡能力差的人群,尤其是老年人或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由于本体感觉(关节位置觉)减退,难以及时调整足部姿势应对外力变化,扭伤风险也会增加。更值得注意的是,曾发生过踝关节扭伤的人,韧带可能存在慢性损伤或松弛,关节稳定性下降,再次扭伤的复发率可达40%-70%。

  此外,环境与装备因素也会“推波助澜”。湿滑、不平坦的路面,如瓷砖地、泥泞地,会增加足部打滑或失衡的概率;而穿高跟鞋、拖鞋、不合脚的鞋子时,足部支撑不足,踝关节易因失去稳定而扭伤。

   扭伤后有哪些“信号”

  “踝关节扭伤后,根据损伤程度的不同,症状会有明显差异,准确判断伤情是科学处理的前提。”杨学钰介绍,临床上通常将踝关节扭伤分为三度。

  Ⅰ度(轻度扭伤)时,韧带仅出现轻微拉伤或少量纤维撕裂,韧带的连续性未中断,关节稳定性不受影响。症状表现为局部轻微疼痛、肿胀,可能有轻微压痛;踝关节活动基本正常,负重时疼痛较轻;无明显淤青或仅轻度皮下淤血。

  Ⅱ度(中度扭伤)意味着韧带部分撕裂(较多纤维断裂),韧带连续性部分中断,关节稳定性受到一定影响,可能出现轻度不稳。此时会有明显疼痛、肿胀,压痛明显;踝关节活动受限,负重时疼痛加重;可见明显皮下淤青,这是因局部出血较多;医生检查时可能发现轻度的关节不稳,如内翻/外翻应力试验弱阳性。

  Ⅲ度(重度扭伤)最为严重,韧带完全断裂,连续性中断,关节稳定性严重受损,出现明显不稳。患者会感到剧烈疼痛,不过部分患者可能因神经损伤而疼痛反而减轻;同时伴有严重肿胀、广泛淤青,甚至出现张力性水疱;踝关节活动严重受限,无法负重行走;医生检查时可见明显的关节不稳,如内翻/外翻应力试验强阳性、抽屉实验阳性,还可能伴随关节脱位或半脱位。

   扭伤后,“PRICE原则”是急救关键

  “踝关节扭伤后的急性期处理至关重要,直接影响恢复效果。”杨学钰强调,在伤后48-72小时内,需严格遵循“PRICE原则”。

  P(Protection 保护):首要任务是保护受伤的踝关节,避免再次受到外力或负重导致损伤加重。必要时可使用护踝、弹性绷带或支具固定关节,减少不必要的活动。R(Rest,休息):立刻停止活动,避免患侧踝关节负重,防止损伤进一步加重。必要时可借助拐杖等辅助器械,尽可能减少受伤关节的活动。I(Ice,冰敷):用毛巾包裹冰袋或冷水毛巾敷在扭伤处,每次15-20分钟,每2-3小时可进行一次,每天3-4次,以此减轻肿胀和疼痛。“注意不要让冰袋直接接触皮肤,以免冻伤。”杨学钰特别提醒。C(Compression,加压包扎):用弹性绷带轻轻缠绕脚踝,从脚趾向小腿方向包扎,稍微加压,以不发麻、不剧痛为宜,这样能减少肿胀。E(Elevation,抬高患肢):坐着或躺着时,将受伤的脚抬高至高于心脏水平,比如垫个枕头,帮助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同时,杨学钰指出了急性期的几个禁忌:受伤后48小时内不要热敷、按摩或涂抹活血化瘀的药,否则可能加重肿胀;若出现剧痛、无法走路、脚踝畸形、皮肤苍白或麻木,可能是骨折或严重韧带损伤,需立即就医,做X光或核磁共振(MRI)检查。

   恢复期,科学康复是“防复发”核心

  “踝关节扭伤的恢复不是简单的‘不疼了就好’,而是要恢复关节稳定性,否则容易反复受伤。”杨学钰表示,轻度扭伤通常1-2周恢复,中度或重度可能需要数周甚至数月,恢复期的科学护理至关重要。 

  在制动与保护方面,需根据医生建议进行。轻度扭伤可穿护踝,重度则可能需要支具或石膏固定,以此为韧带修复创造良好环境。

  康复锻炼是恢复期的重点。待肿胀消退后,可逐渐进行脚踝活动和力量训练,比如缓慢勾脚、伸脚,活动范围逐渐增大;用脚趾抓毛巾、踮脚尖,增强肌肉力量;进行平衡训练,如单脚站立,并逐渐增加难度。

  杨学钰特别强调,恢复期间不要急于跑跳,需待疼痛完全消失、活动灵活后再逐步恢复运动,“急于求成往往会让伤情反复,甚至留下后遗症。”

   预防为先,远离踝关节扭伤

  “相比于治疗,预防踝关节扭伤更为重要。”结合临床经验,杨学钰给出了几点实用的预防建议。 

  运动前要充分热身,活动脚踝、拉伸小腿肌肉,让踝关节及周围组织做好准备。穿合适的鞋子也很关键,运动鞋需有良好的支撑性和防滑性,应避免穿高跟鞋或过松的鞋。运动场地尽量选择平整地面,避免在凹凸不平处奔跑。

  对于曾扭伤过的人,杨学钰建议运动时佩戴护踝,日常加强脚踝周围肌肉锻炼,如踮脚、抓毛巾等动作,以此增强关节稳定性,降低再次扭伤的风险。

  “踝关节扭伤虽常见,但处理不当可能留下‘习惯性崴脚’的隐患,甚至引发关节炎。”杨学钰最后强调,大家一定要重视踝关节健康,受伤后及时正确处理、重视恢复期锻炼,才能更好地保护踝关节,让生活和运动更安心。(武雅楠 李清龙

编辑:李雅雯

责编:王卫

审核:闫振寰


编辑:李雅雯
责编:王卫
审核:闫振寰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