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疗健康 > 健康生活

出境游预防3种病毒性蚊媒传染病

2025-08-05 09:34:34  来源:河北卫生健康

  阳光、沙滩、雨林探险、潜水、沙漠之旅……这些令人心驰神往的国际旅行体验背后,却潜藏着一个无声的威胁——蚊子。在医学领域,我们把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病原体的疾病统称为蚊媒传染病。其中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寨卡病毒病是常见的3种病毒性蚊媒传染病,在全球广泛流行。

  一、揭秘三大病毒性蚊媒传染病

  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寨卡病毒病这三种疾病均由蚊子传播,主要媒介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它们多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潮湿环境中滋生(如积水容器、树洞等)。蚊子叮咬感染者后,携带病毒再叮咬他人,导致传播。

  登革热——

  主要症状:多数登革热患者症状轻微或无症状,会在1—2周内好转。患者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可高达40℃)、剧烈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痛(有“断骨热”之称)、皮疹、出血倾向、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发展为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危及生命。

  流行区域:多见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地区。其中美洲、东南亚和西太区报告病例数最多,美洲病例占全球约90%。我国广东、云南、广西等多个省份也曾多次发生本土疫情。目前国内暂无上市的登革热疫苗,临床以对症及支持治疗为主。登革热有4种血清型,感染一种后仍可能感染其他型别,且重复感染会增加重症风险。

  基孔肯雅热——

  主要症状:患者典型临床特征是突然发热,经常伴有严重关节痛,尤其影响手腕、踝关节和指趾等小关节。皮疹、肌肉痛、乏力等也较常见。大多数人一两周内恢复,但部分患者的关节痛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更久。

  流行区域:大规模暴发和零星病例主要发生在美洲、亚洲和非洲。我国于2008年首次发现输入性病例,曾在广东和云南等地引发本地疫情,尚未形成稳定的疫源地。目前国内暂无上市的基孔肯雅热疫苗,临床以对症及支持治疗为主。虽然绝大多数病例为轻症,但急性期的剧烈疼痛和可能的长期关节损伤,足以让旅行计划彻底泡汤。

  寨卡病毒病——

  主要症状:普通成人感染后,约80%无症状,少数人会出现低热、皮疹、结膜炎等轻微症状,通常1周内自愈。然而,孕妇感染是最大风险: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导致“小头畸形”(头部和脑部发育异常)及其他严重出生缺陷。

  流行区域:目前在非洲、东南亚、南美等地仍有散发病例。2021年在印度发生了与寨卡病毒有关的暴发。我国2016年首次发现输入病例,至今共报告41例境外输入病例,尚未引发本地疫情。由于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和疫苗,孕妇或计划怀孕的女性应尽量避免前往高风险区域。

  二、旅行避险指南:

  从出发前到返程后

  出行前——做好准备,防患未然

  了解风险:通过互联网、咨询海关或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等多种渠道,提前了解目的地蚊媒传染病疫情的发生情况和防控建议。注意,孕妇应尽量避免前往寨卡病毒病流行区。

  备防护用品:准备足量的防蚊用品,包括含避蚊胺、避蚊酯等成分的驱蚊液或喷雾、蚊帐、浅色长袖衣裤等;

  备常用药物:必要时可准备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用于缓解发热或肌肉酸痛等症状,以备不时之需。

  旅行中——防蚊重点时刻

  户外活动注意防蚊:户外活动时尽量穿浅色长袖衣裤,在裸露皮肤处使用驱蚊液,减少蚊媒活动高峰期(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的户外逗留时间,防止被蚊虫叮咬;

  住宿环境需防护:优先选择安装有纱门纱窗的住宿场所,可使用蚊帐、电蚊拍或灭蚊灯等加强防蚊措施;

  清除积水,杜绝孳生:清除住所周边的积水区域(如瓶罐、废旧轮胎、花盆、下水道、杂物堆等),防止蚊虫孳生;

  出现症状及时就医:若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等相关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告知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以便医生能够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

  回国时——健康监测不放松

  主动申报:入境时若出现相关症状,需主动向海关工作人员申报,配合做好流行病学调查、样本采集与检测等工作;

  持续关注健康状况:回国后2周应密切关注身体状况,避免蚊虫叮咬,如出现相关症状,应当立即就医,并向医生说明旅行史,以便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蚊子虽小,却能让一场美好旅行变成健康危机。登革热的全身酸痛、基孔肯雅热的关节损伤、寨卡病毒对胎儿的威胁,都在提醒我们:旅行前的“防蚊功课”比攻略更重要。做好防护、关注身体信号,才能让每一段旅程既尽兴又安心。

  (河北卫生健康) 胡程利 整理

编辑:李雅雯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