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是肝脏炎症的统称。”市传染病医院肝病中心(一病区)主任王玮表示,病毒、酒精、药物、自身免疫、脂肪肝等因素是引发肝炎最常见的病因。细菌、寄生虫感染、先天代谢异常、全身系统疾病累及肝脏时,也可以导致肝炎的发生。
王玮介绍,根据病程长短,肝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慢性肝炎的病程一般会超过6个月。根据是否感染病毒,其又可分为非病毒性肝炎和病毒性肝炎。非病毒性肝炎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酒精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代谢性及药物性肝炎等类型,一般不具传染性。通常我们生活中所说的肝炎,多数指的是危害性大、传染性强的病毒性肝炎,依据病原体类型的不同,病毒性肝炎可分为甲、乙、丙、丁、戊等类型,分别由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这五种病毒的特性、传播方式、对人体的危害差异极大,因此在预防、治疗和预后上也有显著区别。
王玮表示,病毒性肝炎有极强的传染性。不同类型的病毒性肝炎其传播途径各各不相同,其中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通过消化道传播,如患者误吃误喝含有病毒的食物或水,就可能会感染病毒;乙肝、丙肝主要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血液传播包括输血、血制品、针刺、不洁注射、透析等,文身、共用剃须刀、牙刷等都可能传染。日常生活接触如握手、拥抱、工作、生活等不会传染。
对于怎么预防肝炎,王玮指出,首先要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如脂肪肝患者平时不饮酒或适度饮酒,控制体重、健康运动、保持愉悦心情。不过量服用或乱用药物、保健品;避免进食霉变、未煮熟、生冷食物;定期体检等。
想要预防病毒性肝炎,则要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方面入手。做到不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及不明来源血制品,避免剃须刀、指甲剪等个人器具混用;不在无资质的医院及诊所修牙、拔牙、洗牙、胃肠镜检查、外科手术、分娩等;不到不正规的地方文眉、眼线等;不与他人发生不洁性行为;远离毒品等。经常接触乙肝患者但自身没有乙肝保护性抗体者要及时接种乙肝疫苗。
王玮特别提醒,病毒性肝炎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报告、早治疗。身体一旦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腻、腹胀、右上腹不适、尿黄等表现,提示肝脏可能受到了损伤,应该及时前往医院检查治疗。
“丙肝”是个啥?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肝脏炎症,可导致严重的肝病甚至肝癌。其中慢性乙肝和丙肝会悄无声息地导致肝损伤。世卫组织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有3.04亿人患有慢性乙肝和丙肝,死亡130万例,其中大部分死于肝癌和肝硬化。到底什么是丙肝?市疾控中心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介绍。
丙肝即丙型肝炎,是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简称,是一种由感染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HCV)所引起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和母婴传播,其中血液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拥抱、打喷嚏、咳嗽、共用餐具和水杯、无皮肤破损及其他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传播。
丙型肝炎呈全球性流行,不同性别、年龄、种族人群均对HCV易感,目前尚无有效疫苗预防丙型肝炎。每个人都是丙型肝炎易感染人群,也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要学习丙型肝炎防治基本知识,掌握自我保护技能,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高风险行为。
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后,部分患者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腹胀和右季肋部不适或疼痛,部分急性丙型肝炎患者可有轻度肝脾肿大,部分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可有肝病面容、黄疸、肝掌、蜘蛛痣等,但大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和体征,及早检测是发现丙肝的有效方法。有易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危险行为或疑自己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应及时到医疗机构进行咨询检测,及时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
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生化学检查、抗-HCV阳性以及HCV RNA阳性结果做出确诊。通过规范的抗病毒治疗,95%以上的丙肝患者可以完全治愈。及早治愈丙肝,不仅可以避免由慢性丙肝进展为肝硬化及肝癌,还可以防止丙肝进一步传播给他人。
温馨提示:从传播途径角度,不论是乙型肝炎还是丙型肝炎,其病毒都是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大多是由于输注感染者血液、与感染者共用针具、不规范医疗操作等引起的。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一般接触不会传染乙肝或丙肝。从疾病预防角度,疫苗接种对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非常重要。建议成年人一生中至少做一次乙肝筛查。如果乙肝表面抗原、表面抗体和核心抗体均为阴性,建议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胡程利 袁征 整理)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