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疗健康 > 健康生活

碱性食物、碱性水更健康?酸碱体质论是否可信?

2025-03-11 10:12:16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如果你很关注身体健康,可能或多或少听说过“酸碱体质论”。它大体是说人体的一切疾病根源都是酸性体质,为了治病、防病,就得喝弱碱性水和吃碱性食物,甚至还有人说如果想要生男孩也得吃碱性食物。那么,碱性食物、碱性水真的更健康吗?酸碱体质论到底是否可信?今天就来跟大家聊一聊这些问题。 

  酸碱体质论完全是忽悠

  其实,酸碱体质论完全是忽悠。国内外很多科学家、医生和科普工作者一直都在强调该说法并不成立。酸碱性理论最早是由Robert Boyle创立的,他已承认该理论是不明因果、颠倒是非的伪科学。

  食物确实可分酸碱

  食物确实有酸碱性的说法。化学成分分析显示,食物燃烧后所剩的灰烬中如果含有磷、硫、氯元素较多,溶于水后可生成酸性溶液;如果灰烬中含有较多的钾、钠、钙、镁元素,溶于水后可生成碱性溶液。

  一般来说,肉、蛋等高蛋白食物和米、面等高淀粉食物中含有较多的硫、磷等元素,代谢之后会生成酸性物质;而蔬菜、水果、奶等食物中含有较多的钾、钙等元素,代谢产物的碱性较强。因此,大多数蔬菜、水果被认为是碱性食物,而大多肉类被认为是酸性食物。

  有酸碱之分的不是体质而是体液

  人体有多种体液,包括细胞内液、血液、淋巴液、消化液(唾液、胃液、肠液及胆汁等)、尿液或汗液等。这些体液的pH的确会有不同,如胃液呈酸性(pH 1.0~2.0),尿液呈弱酸性(pH 5.0~7.0),肠液呈碱性(pH 7.55~8.55),而人体血液的pH一般为7.35~7.45。在医学上,人体并没有酸性体质或碱性体质的称谓,只是人们习惯的叫法而已。

  而且,人体内有一个保持酸碱平衡的稳定系统——酸碱缓冲体系,其会自动调节人体内的酸碱度(通常会维持在一个稳定的范围内),如果无法正常调节,极有可能就是生病了。比如,一个人血液的pH低于7.35的话,极有可能发生了酸中毒。

  食物的酸碱性对人体影响极小

  其实,人体的pH是不会因为吃进去的食物不同而发生很大改变的。无论是吃酸性食物还是碱性食物,人体都会自动调节修复。而且,不论是酸性食物还是碱性食物,那点儿酸碱性跟人体相比,完全是沧海一粟,可能产生的影响很小。所以,对于健康的成年人来说,食物的酸碱性对人体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碱性食物并不更健康

  很多商家都鼓吹碱性食物更健康、能抗癌,甚至说吃碱性食物还能生男孩。其实,这些都是毫无科学根据的。实际上,营养学推荐我们每天应该均衡饮食,保证食物的多样化,除了水果、蔬菜,每天还要吃肉、蛋、奶等食物。这其中既包括了碱性食物,也包括了酸性食物,并没有推荐我们只吃碱性食物。

   

  体质如何调理更平衡?

  不同的体质可通过调整饮食、生活习惯、情绪、环境等方式进行调理,以达成最适合自己的身体状态。

  1. 饮食调整:酸性体质的人平时应多吃富含碱的食物,如海带、白萝卜、西红柿、韭菜、西瓜、山楂、洋葱、山药、豆腐、红豆、大豆、苹果、芥兰、番茄、菠菜和香蕉等。同时,应尽量少吃酸性食物,如猪肉、牛肉、羊肉以及油炸食物等。此外,要保证充足的饮水量,每天至少喝2000毫升的白开水,这有助于加速新陈代谢,促进体内毒素的排出,使机体逐渐变为碱性。

  2. 生活习惯调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每晚11点前进入深睡眠状态,有利于肝脏解毒。规律作息有利于调节身体的内分泌和代谢功能,促进酸碱平衡。同时,要坚持锻炼,如快走、慢跑、打球、游泳、跳舞等运动,这不仅能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毒素的排出,还能使身体逐渐变为碱性体质,并增强机体免疫力。

  3. 情绪调整:保持愉快的心情,因为负面情绪如紧张、焦虑等会导致体内酸性物质增多,不利于体质的调理。所以,需要采取适当的方式缓解压力,如听音乐、阅读、冥想等,保持良好的心情和情绪状态。

  4. 环境调整:尽量避免长时间处于污染严重的环境中,因为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会通过呼吸进入体内,影响体质的酸碱平衡。

  请注意,体质的酸碱平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长期坚持和调整。如果经过上述方法调理后,仍未达到理想的酸碱平衡,建议前往正规医院进行详细检查,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对症治疗。(来自《人卫健康》微信公众号 王利军整理)

   

编辑:李雅雯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