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疗健康 > 健康生活

气胸是什么?为何高瘦男性容易得?

2025-03-11 09:25:01  来源:生命时报

  什么是气胸?气胸是如何引起的?哪些人群易得气胸?一起来了解.

   

  什么是气胸?

  气胸,即胸腔内积气的状态,是空气进入胸膜腔引起的。气胸的原因有多种,主要分为自发性、外伤性和医源性。

  自发性气胸最为常见,简单来说,就是肺表面破了个小洞,空气从肺里漏到了胸腔(肺和胸壁之间的空隙)。这些漏出来的空气会压迫肺部,让人感觉胸痛、呼吸困难,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自发性气胸有两种:

  原发性气胸,多发生于无基础肺疾病的健康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肺泡内压力升高,肺泡壁破裂,吸入的气体进入胸膜腔造成的积气状态,形成气胸。

  继发性气胸,通常是因为肺部本身就有问题,比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结核等,肺组织比较脆弱,稍微一用力就可能“漏气”。

  外伤性气胸是指因车祸、高处坠落等胸部外伤导致胸膜破裂而引起的气胸。医源性气胸则是指在医疗操作过程中不慎刺破胸膜或肺组织,使气体进入引起的气胸。

   

  哪些人群易得气胸?

  自发性气胸的好发人群包括:

  瘦高个儿的年轻男生:在青春发育期,高瘦体型的人肺组织往往“跟不上”快速的生长发育,易出现先天性弹力纤维发育不良。

  有肺部疾病的患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疾病、肺结核、间质性肺病等。

  长期抽烟的人群:长期吸烟易导致肺部炎症,细支气管、肺泡结构改变等。

   

  哪些行为会得气胸?

  自发性气胸可不是随便发生的,它通常有一些“导火索”。

  剧烈运动:胸腔压力骤增,肺部受不了就“炸”了。

  咳嗽或打喷嚏:如果咳得太猛或打喷嚏太用力,也可能让肺“漏气”。

  气压变化:比如潜水、坐飞机,气压突然变化,肺可能会“抗议”。

  情绪激动:大笑、大叫、吵架……情绪一上头,胸腔压力会随之飙升,也有可能引发自发性气胸。

   

  气胸有哪些症状?

  胸痛、呼吸困难、干咳……这些症状可能表明身体在喊“救命”。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别硬扛,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胸痛:胸痛是气胸最典型的症状,一般单侧发作,呈针刺样痛或撕扯痛,有时还会放射到肩背或手臂。胸痛可突然发生,咳嗽及深吸气时疼痛加剧。疼痛一般不会自行缓解,需治疗后才可减轻。

  呼吸困难:常与胸痛同时发生,表现为爬几步楼梯就喘,拎点重物就胸闷,好像有东西堵在胸口,感觉肺里的气不够用。

  咳嗽:一般以干咳为主。

  专家提醒,日常生活中,预防比治疗更重要。戒烟、保持健康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都是预防自发性气胸的关键。

  如果在剧烈咳嗽或用力过猛之后出现胸痛和呼吸困难,要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耽误治疗。

   

  【新闻多一点】

  为什么高瘦男性容易得气胸

  賦音樂FUMUSIC 今日发文称,音乐人方大同于2025年2月21日去世,享年41岁。据港媒报道,2010年方大同因操劳过度,出现(气胸)爆肺而数度住院。

  气胸多是肺破了之后,气体从肺内进入胸膜腔形成的积气状态。临床上,常见又高又瘦的年轻人因气胸入院。在青春发育期,高瘦体型的人往往生长发育快速,但肺组织“跟不上”,易出现先天性弹力纤维发育不良。作为含气含血的囊腔,肺中血液比气体重,站立情况下,肺下部含血量比气体多,而上部、尖部的含气量比血液多。在两种因素共同影响下,时间长了,高瘦的人就易表现出肺气肿结构,甚至肺大泡(大的含气囊腔,就像轮胎薄弱部位出现鼓包,施加一点压力就能破掉)。

  除了高瘦体型、男性,有些疾病也是肺大泡的高发因素,最常见的有慢阻肺,长期吸烟、反复感染导致长期肺部炎症,细支气管、肺泡结构改变等。因此,长期咳嗽的老年人也是气胸高发人群。

  气胸最常见症状是胸闷、憋气。一般来说,气胸的严重程度和胸腔内积气程度成正比,积气少可无明显症状,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压迫大血管,使心脏及血管移位,导致循环衰竭,危及生命。症状也受年龄影响,年轻人的代偿能力强,即使气胸积气严重,可能只表现出轻微胸闷。因此,无论症状轻重,只要怀疑气胸,一定要尽快去医院就诊。

  (生命时报)

编辑:李雅雯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