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疗健康 > 健康生活

海虹美味营养多 安全食用分时节

2025-03-06 09:08:33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雨水节气过后,海水渐暖,我国沿海地区的海虹大量上市。因为春季时肉质肥美,海虹素有“春季第一鲜”之称。然而,如“2、3月份海虹有毒,不宜吃”之类的传言在网络上也十分活跃。海虹是否真的不安全,消费者又该选择怎样的打开方式,让舌尖与美味来一场惬意的邂逅呢?

  开春第一鲜 美味营养多

  海虹,也叫贻贝、青口贝等,是贻贝科贻贝属下的一种双壳类软体动物,通常栖息于近海潮间带和浅海区岩石上。其贝壳呈楔形、黑褐色,个体较大,成年后壳长可达5—10厘米。目前,海虹在我国山东、辽宁、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地均有养殖。

  海虹营养丰富,肉体富含优质蛋白质,脂肪含量不高,且大部分为不饱和脂肪酸,属于高蛋白低脂肪的健康食物,有助于增强免疫力、维持肌肉健康;富含钙、铁、锌、硒及VB12、VA、VC、牛磺酸等微量元素。因其营养成分丰富且全面,素有“海中鸡蛋”的美称。

  海虹肉呈黄色。雄性海虹的肉色偏白,肉质更结实、有韧性,口感略带甜味儿;雌性海虹贝肉偏红,口感相对松软,但鲜味儿浓郁。海虹吃法简单,可以蒸煮,也可以做汤、下面条、焗烤。海虹熟制晾晒而成的干品被称为“淡菜”,也是颇具风味的食材。

  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海洋生物质量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慧慧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初春时节,特别是雨水节气后,正值海虹繁殖期,经过一个冬季的生长,其体内脂肪储存多,肉质更加肥美鲜嫩多汁,而在寒凉海水中生长的肉质也更加紧实。同时,由于海虹繁殖能力强,产量较高,所以价格实惠,成为很多消费者餐桌上的“开春第一鲜”。

  海虹不产生毒素 带毒与赤潮有关

  海虹肉鲜味美正当季,那“2、3月份海虹有毒,不宜吃”之类的说法又从何而来呢?

  刘慧慧分析说,海虹本身不产生毒素,2、3月份海虹也不一定有毒。海虹之所以可能带毒,是因为贝类本身的滤食性(即以过滤方式摄食)导致的。由于春季易发生赤潮,而赤潮中含有麻痹性贝类毒素、神经性贝类毒素、记忆性贝类毒素等贝类毒素。贝类毒素对贝类本身无害,但会在海虹等贝类体内积累。

  因此,海虹有毒还是无毒,跟养殖海域是否发生赤潮有关。而赤潮的发生与海水温度相关,赤潮最易发生在水温20—25℃范围内。调查监测发现,贻贝动物中麻痹性贝类毒素含量在每年4、5月份达到最高,这个时间段也是“海虹中毒事件”高发时期。

  《中国消费者报》记者检索近年来“海虹中毒”相关报道发现,沿海地区相关部门严禁捕捞、外运和销售海虹及禁止餐饮经营者加工销售海虹的时间,也都集中在3月底到5月,或当地海域发生赤潮时。

  此外,赤潮发生后,贝类毒素的含量多少还与地域和贝的种类有关。近年来,我国高危贝类主要是海虹,其次是牡蛎、扇贝、蛤蜊、海螺等。

  由于有毒贝类在外观、气味及味道上与没有受污染的贝类无明显差异,常引发食源性疾病。刘慧慧分析说,因为贝类毒素是强效神经毒素,极耐高温,家庭普通加热方式不能降解毒素,因此就算食用已经充分熟制的海虹,也有可能导致食物中毒。中毒反应为四肢肌肉麻痹、头痛恶心、流涎发烧、皮疹等症状,严重的会导致呼吸停止,0.5mg毒素即可致人死亡。

  安全食用海虹 注意“看触嗅听”

  日常购买和食用海虹等贝类食品时,消费者应该注意什么呢?刘慧慧建议消费者留心以下几点。

  首先,沿海地区居民要留意当地海洋局、气象局、地质局等政府部门发布的赤潮监测信息,不要在赤潮预警期间打捞或采食海产品,平时也不要在排水口(如电厂冷凝水、生活污水)附近海域采集、捕捞海产品。

  其次,建议消费者通过大型商超、农贸市场等正规渠道购买贝类,选购时注意“一看、二触、三嗅、四听”。一看,即选择大小均匀、外壳颜色较一致、有光泽的贝类;二触,即用手触摸时贝壳能迅速闭合或外露肌体能快速缩回体内;三嗅,即新鲜贝类应有其特有的气味,如果发臭或有异味,说明已不新鲜;四听,即拿起贝类轻轻摇晃,如听到啪啪声,说明可能是空壳或有沙石。

  最后,消费者在外就餐时,要选择证照齐全、环境干净整洁、量化级别较高的餐饮服务场所食用贝类,并索取相应票据,保留消费凭证。

  刘慧慧提醒说,贝类毒素一般集中在贝类内脏中,所以,食用贝类时建议去除消化腺、性腺、腮部等。这些部位含有麻痹性贝类毒素较多,去除这些部位后可大大降低中毒风险。同时,因为该类毒素是水溶性的,所以最好不要食用蒸煮贝类的汤汁,即烹煮海虹后只吃肉、不喝汤。此外,消费者还应注意均衡饮食,避免一次性食用大量的贝类。食用贝类后如果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四肢肌肉麻痹等症状,要立即就医。

编辑:苏颖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