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时,你是细嚼慢咽,还是狼吞虎咽?
近日,我国一项涉及近2000人的最新研究显示:吃饭速度快,或增加脂肪肝风险,每周快速进食≥2次,与脂肪肝风险增加81%相关。
吃饭快,脂肪肝风险或增81%
这项研究参与人平均年龄54岁,快速进食被定义为进餐时间在5分钟以内。根据快速进食的频率,参与者被分为3类:每月≤1次、每周≤1次、每周≥2次。复旦大学中山医院研究团队分析了快速进食与脂肪肝之间的关系。
结果发现,在快速进食频率不同的参与者中,每月≤1次、每周≤1次、每周≥2次,脂肪肝患者比例分别为46.2%、50.5%和59.3%。
分析发现,吃饭快与脂肪肝风险独立相关,风险增加29%。
与每月快速进食≤1次相比,每周≤1次、每周≥2次的人,患脂肪肝的风险分别增加20%和45%。
进一步调整代谢参数发现,每周快速进食≥2次,与脂肪肝风险增加81%相关。
对于其中潜在的机制,研究指出,快速进食可能导致能量摄入过多,从而导致体重增加和脂肪肝风险升高。
放慢吃饭速度,会发生什么?
从人看到、闻到食物起,负责调节饱腹感、抑制食欲的“瘦素”就开始分泌,但需要20~30分钟才能发挥作用。
如果吃饭过快,会在“饱感”反馈还未形成之前,就吃下过量的食物,瘦素也来不及告诉大脑“该停止了”,摄入的食物量就会超过人体实际需求。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苏琳提醒,如果能放慢吃饭速度,身体会用一系列变化感激你。
No.1胃肠道功能好转
吃太快,容易咽下大量空气,引起打嗝饱胀;且食物未被牙齿充分研磨就进入胃里,胃不得不加大蠕动力度。
吃慢点,则能延长食物的咀嚼时间,减轻胃肠负担。长期坚持可改善胃胀、胃酸、胃痛、消化不良等症状,保护胃黏膜。
No.2代谢改善
研究表明,相比吃饭慢的人,吃饭快可使肥胖风险增2倍;经常狼吞虎咽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是普通人的3倍。
放慢进食速度,有助避免进食过多,肥胖和糖尿病风险都会降低,与肥胖相关的其他代谢性疾病风险也随之下降。
No.3患癌风险降低
一些人喜欢趁热吃,但口腔和食道能承受的温度一般在10~40℃,最高不超过60℃。常吃过烫的食物,会增加食管癌风险。
唾液中的酶,可以消灭或中和食物中的黄曲霉毒素、亚硝胺、苯并芘等有害物质,如果吃得过快,唾液就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No.4大脑受益
吃饭时多咀嚼,可以使记忆中枢——海马体的血流量增加。用一定的节奏咀嚼,还可以促进血清素的分泌,这种激素能让我们感到幸福、愉悦。
No.5气血更充盈
从传统医学的角度看,如果能将食物充分咀嚼烂,会减轻胃的工作压力,吃进去的食物才能更好地“演变”为气血等养分,保证脏腑功能正常运行。
三餐各有最佳进食速度
苏琳表示,进餐时间和个人饮食习惯、健康状况有关,但一般不应少于15分钟。
我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健康人群应花费15~20分钟吃早餐,午餐和晚餐时间应控制在30分钟左右。
除此之外,苏琳提醒,日常吃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先吃饱腹食物
苏琳说:“如果一顿饭中有菜、有饭、有汤,建议先喝一点汤,然后吃蔬菜,让胃先产生容受性舒张,做好接受大量食物的准备。”
汤和蔬菜能带来一定饱腹感,有助减少后续肉类、主食等高热量食物的摄入,让饮食结构更合理。不过,不建议用汤泡饭吃。
一口饭嚼20下
每口食物咀嚼20~22次为宜,老人最好咀嚼25次以上,更易消化。
“细嚼慢咽能给胃充分的反应时间,唾液中的淀粉酶还可以初步消化食物中的糖分,同时起到润滑作用。”苏琳解释道。
每顿吃七分饱
经常吃撑不仅增加肠胃负担,还可能导致胃穿孔、急性胰腺炎等。在还未感觉到饱,但对食物的热情有所下降、进食速度明显变慢时,就该停下来了。
吃饭要专心
许多人喜欢边吃边看电视或手机,但这样会让注意力过度集中在屏幕上,影响咀嚼和消化。(来自:《生命时报》王利军整理)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