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疗健康 > 健康生活

大米变难吃了?营养专家说出真相

2025-01-15 09:36:53  来源:生命时报

  记者 卞磊

  提到主食,大米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不可动摇。用好大米煮出来的饭粒粒饱满、香气扑鼻,单吃都很美味。

  近日,陕西师范大学等机构的学者在国际学术期刊《地球物理研究快报》刊发研究显示,大米的品质正在悄然下降,背后主要推手是气候变化。

  有媒体因为这项研究结果得出了“大米变难吃了,而且会越来越难吃”的结论。可大米,真的变难吃了吗?

  本期,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解读,并教你挑选出好大米。

   

   

  大米真的变难吃了吗?

  研究人员分析了1985~2020年我国水稻研究所记录的稻谷品质数据,发现大米品质呈下降趋势,优质大米率每十年平均下降1.45%。

  研究还分析了1979~2018年日本农林水产省记录的一级品质大米率数据,发现1996~2010年间他们的大米品质也明显下滑,平均下降幅度达每十年7.6%。

  通过进一步对比1979~2020年两国气象数据发现,夜间温度越高,大米品质越差,特别是夜间温度超过18°C时,优质大米率明显下降;反之,夜间温度越低,大米品质越高。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表示,上述研究是科学家们未雨绸缪,在特定判断标准上观察到了大米品质发生的细微变化,但这不能直接与“大米变难吃”挂钩。

  一方面,影响大米品质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品种、种植条件、储藏、加工等,气候的细微影响可在一定程度被“中和”;

  另一方面,消费引导市场,市场带动种植,不好吃的大米本身就会被逐渐淘汰。

  事实上,随着水稻种植的精细化水平、有机肥使用率、加工设备和技术的提升,以及好品种的逐步推广(比如北稻南植),有更多人可能觉得现在的大米比记忆中的更好吃了。消费者更普遍的感受是,大米“越来越不敢吃了”,因为担心摄入过多精米白面影响血糖等。

   

  什么影响了大米口感?

  影响大米口感的因素可归纳为“两高一低”,即夜间气温高、二氧化碳浓度高、土壤有机质低。

  ★夜间温度

  在水稻生长关键期,如果夜间温度高于阈值,比如研究中的18°C,会干扰水稻的光合作用和淀粉积累,增加大米腹白(即大米腹部不透明的白斑,又名垩白,垩白米蛋白含量较低、淀粉含量较高,加工时易断裂)。

  ★二氧化碳浓度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会导致大米中的蛋白质、铁、锌、维生素B1、维生素B9等略微降低。

  ★土壤有机质含量

  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则会影响大米品质,因为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能为大米提供充足的养分,如氮、磷、钾等,促进植株茁壮成长。

  除了大米本身的品质,煮饭方式也会影响米饭口感。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范志红表示,在煮米饭时加点油和醋,能让大米更好吃。

  食物中的香气成分都是脂溶性的,添加脂肪会让香气成分更好地从食物内部提取出来。同时,脂肪和淀粉能够形成脂肪—淀粉复合物,可阻止淀粉的老化回生,让米饭长时间不变干硬。

  如果煮饭时水质较硬(弱碱性),会把淀粉长链拉在一起,不容易散开,米饭口感也会变硬。加入少量醋后,钙离子在酸性条件下与淀粉分子的相互作用减少,米饭就更柔软好吃。此外,加醋还有利于保护大米中的维生素B1。

   

  3步挑选出好大米

  虽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大家对好吃的大米还是有共识的。买大米时,可遵循“一看二闻三尝”原则。

  1.看外观

  好的大米外观应整齐饱满,均匀有光泽,可选择腹白较少的米。新米一般色泽清白,呈半透明状,陈米一般色泽较暗。如果要蒸着吃,碎米要少。

  2.闻气味

  大米有自然的清香味,不好的米或储存不当的大米,米香会变淡,甚至有霉味。另外,一些翻新或加了香精的大米,香气也不自然。

  3.尝口感

  如果条件允许,可先少量购买选中的大米,回家试煮,尝尝出锅的大米是否软糯香甜。因为大米有时不可完全“貌相”,有些米闻着香,吃着未必佳。

  若不方便尝,可关注大米的品种、品牌、产地、执行标准等。比如稻花香二号品种评价较好,但因不耐倒伏,产出率较低;南方双季稻相对没有北方的单季稻口感好。

  另外,储存条件、加工方式、是否有机等,也会影响大米的口感和新鲜度,在10°C~16°C条件下保存的大米口感最好。

  (生命时报)

编辑:李雅雯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