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中旬,走进康保县康保镇五百顷村,一排排温室大棚在阳光下格外醒目。掀开门帘,暖意伴着清香扑面而来,棚里两米高的番茄秧整齐排列,枝叶间缀满红润饱满的果实。这些看似普通的小番茄,正成为带动全村发展的“金果子”,为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幸福红利。
过去的五百顷村,以牛羊养殖和莜麦、土豆种植为主要产业,产业结构比较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弱。“村集体没有自主产业,无法示范带动,村民对新技术、新品种既不敢试也不会种,陷入了发展困境。”省税务局驻五百顷村第一书记库振伟回忆说。
2024年,面对挑战,省税务局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没有“等靠要”,积极想办法、谋思路,主动破局。他们多次组织研讨,深入走访12个种植基地,访谈9位种植户,最终将目光锁定在高端番茄产业上。
经市场调研发现,城市消费升级催生了对高端番茄的巨大需求,精品番茄在一线及省会等城市售价可达普通番茄的3倍-5倍。而五百顷村独特的沙质土壤、1450米海拔形成的昼夜温差,以及充足的有机肥源,为优质番茄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邀请有关专家论证的基础上,村集体决定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差异化发展路线,先建5个半亩试验大棚进行探索。
当年,依托省税务局8万元帮扶资金,村里盘活了闲置20多年的校舍用地,5个钢架大棚拔地而起,开启高端番茄试验种植。
在这里,熊蜂在棚内穿梭自然授粉,替代了人工激素;本地羊粪与“青稞”发酵成有机肥,滋养着土壤;滴灌系统实现精准水肥,“单秆整枝+定量留果”技术让养分发挥最大效益。科学的管理和技术结出硕果:秧棵高达2米,根系深扎2尺,产出的番茄糖度稳定在7-10之间,形成了独特的“黄金酸甜比”。
首批产出的番茄果形圆润、沙瓤多汁,一上市就凭借良好口感赢得市场青睐。据了解,亩产约6000斤,利润近3万元,实现了“口碑+效益”双丰收。
初战告捷后,村里信心倍增。今年,村里申请50万元县衔接资金,将种植规模扩至9亩,并引进了糖度更高、更耐储运的“高糖千度”品种。同时,通过“阶段性控水”等技术升级,进一步浓缩糖分和营养,果实糖度最高达13,番茄红素和维C含量显著提升。
“这是真正的绿色天然味道,一吃就知道!”石家庄的蔬菜经销商赵老板慕名而来,品尝后赞不绝口。经销商和消费者的认可,是对品质最好的证明,产品回购率高达70%。
同时,五百顷村积极拥抱新媒体,通过“驻村第一书记代言”“村书记讲西红柿”等线上直播和宣传,让这颗颗坝上番茄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小番茄逐渐发展成大产业,效益也逐渐多元显现。”村支书白士珍介绍说,通过“党组织+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番茄种植产业,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激活了“造血”功能;培育了本土人才,从建棚到管理,村民在实干中成长为技术能手,降低了外部依赖成本,激活了内生动力;拓宽了增收渠道,形成了“土地流转有租金、大棚务工有薪金、集体有效益有反哺”的共富模式。
展望未来,白士珍信心满满:“下一步我们将申请番茄有机认证,建立数字化溯源体系,打造高端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让颗颗小番茄映红乡村振兴路,映红村民幸福生活。”(朱晨晖 刘雅轩 王雯霞)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