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源,素有“八百里金莲川”的美誉。
“从前门前屋后随处可见的小野花,如今成了长在自家地里的‘金饭碗’!”七月的晨光穿透薄雾,为长梁乡300亩金莲花海镀上一层流动的金箔。56岁的刘玉兰挎着竹篮穿行在花丛中,指尖轻捻,饱满的花苞便纷纷落入竹篓。她点开手机,180元日结工资的短信提示,映亮了眼角的笑纹。
在这片平均海拔1500米的塞北高原上,一朵花的命运蝶变,正串联起一条从田间到舌尖、从风景到经济的产业链条,为乡村振兴写下了生动注脚。
“四季有景、错峰生金”的高原花篮
莲花滩乡丁庄湾村的金莲花种植基地里,金色的花浪随风翻涌,基地负责人温富轻抚花瓣,眼中闪烁着光芒:“村集体的15亩地今年成了金莲花的‘黄金田’,怎么也能挣9万!”曾经靠天吃饭的山野药草,如今通过“村集体+农户+合作社”的模式走向标准化生产,以亩产湿花100公斤、干花20公斤的稳定产量,实现了亩均收益6000元。
金莲花的成功,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沽源“花经济”的宝藏。冷凉的高原气候曾被视为农业发展的劣势,如今却成了错峰竞争的“杀手锏”。当全国多数地区的芍药季落幕,大石砬村的高原芍药才迎来盛放。德炎农业公司的技术员俯身检查花苗时说:“这里年均温仅2.1℃,花期比山东、河南晚40天,正好能填补市场空白。”在科学管护下,当地两年生的芍药苗品质反超南方三年苗,三年内将扩种至千亩规模。如今,基地每日吸引游客超千人,鲜切花更是供不应求,备受市场青睐。“全国800余个芍药品种在这里都能茁壮成长,其中观赏芍药因花色丰富、花期长,市场价格逐年攀升,预计三年后亩均收益可达5万元,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公司负责人对未来充满信心。
大石砬村的千亩百合园里,白、粉、黄三色花朵交织成虹。“咱这百合7月底开花,比平原地区晚40天,一枝鲜切花能卖10元!”种植户郭彦军语气中满是自豪。2017年,河北省林草局专家发现当地的富硒黑沙土和较大的昼夜温差适合百合种植,党员带头试种成功,终结了“坝上不能种花”的质疑。
金莲、百合、芍药三箭齐发,再辅以向日葵的金色海洋、油菜花的万亩织锦,规模化、标准化种植让昔日贫瘠的土地,化作了“四季有景、错峰生金”的高原花篮。
“一花多收”链上生金
有了“种得好”的底气,如何“卖得久、卖得值”成为产业进阶的关键命题。
走进位于沽源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北方富硒交易中心的特莲思食品加工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灌装车间内机器轰鸣,自动化生产线开足马力加紧生产,在工作人员的操作下,一瓶瓶金莲花茶饮经过包装、装箱,由传送带送至仓库,销往全国各地。特莲思食品加工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采取“企业+基地,基地+合作社,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成功带动了当地农户的种植积极性。公司在长梁乡大宏山、大石砬村、平头梁等多个村庄建立了金莲花种植基地。“特莲思公司不仅为我们提供种苗和种植技术指导,还负责回收农户种植的干花。我今年种了50亩,每亩收益4200元,比以前种莜麦翻了3番。”小厂镇光明村种植户王勇喜气洋洋地说。同时,为增加产品附加值,该公司专门成立了“金莲花课题组”,成功研发出金莲花代用茶系列、金莲花酒系列、金莲花熏香系列、金莲花精油、金莲花洗护用品等多种产品,申报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还获批为市级龙头企业、河北省优质科研单位。
百合也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我们正推进‘出地即进工厂’,开发百合粉、百合干和保健品。”长梁乡干部指着规划图介绍道。目前,晾晒场和烘干设备已投入使用,未来三年,食药用百合深加工基地将落地,让土特产完成从“论斤卖”到“论克卖”的跃升。德炎农业公司创新构建起“花卉观光+采摘销售+药材加工”的芍药全产业链发展模式。药用芍药根茎加工产业也在同步推进,“观赏期卖鲜切花,花谢后挖根制药,一亩地收入能再翻番。”德炎农业负责人算着经济账。这种“一花多收”的模式,正从芍药延伸到金莲花面膜、万寿菊色素提取等领域一朵花的生命周期被拉伸到了极致。
沉浸式赏花“流量”变“留量”
当夕阳为花海镀上金边,霓裳花谷景区依旧人声鼎沸。“妈妈快看!百合花像大瀑布!” 孩子们沿着木栈道奔跑,将欢笑洒向千亩花田。2023年,这个投资1800万元的农文旅综合体开始营业,目前已完成花田漫步观光区、儿童户外游乐区、萌宠互动观赏区、梦幻灯光演艺区、民宿餐饮娱乐区、花海露营休闲区六大区域的建设,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热门目的地。
“游客要的不只是看花,更是沉浸式体验。” 景区负责人道出了从“流量”到“留量”的秘诀。
节庆活动成为引流的王牌。举办多年的花卉旅游文化节吸引游客数十万人次,库伦淖尔金莲花节更是跻身区域性文旅IP。花田旁的农家乐座无虚席,散养的土鸡、鲜嫩的山野菜供不应求。“花期这三个月,收入能顶得上一年!” 民宿老板李姐一边擦着餐桌,一边笑容满面地说。
从金莲独秀到百花争春,从山野药草到品牌商品,从静态花田到沉浸式体验,沽源将气候 “劣势” 转化为错峰 “优势”,让每一片花瓣都承载起了富民增收的梦想。
(记者 王映华 通讯员 王晓曦 赵晨阳)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